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建主委李修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成琪)糧食安全不僅是數量安全,更包括質量安全。黨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建主委李修松認為,糧油產品作為主食產品,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首當其沖,必須不斷加強監管,確保糧食質量安全。
當前,我國糧食質量安全問題不容小視,解決問題迫在眉睫。李修松委員以產量大省安徽為例,談到在國家的支持下,經過不懈努力,糧食質量安全總體形勢是較好的。但江淮之間受氣候、環境等自然條件影響,收獲糧食易出現真菌毒素超標問題。沿江、江南以及與湖北、江西毗連區,如銅陵、安慶、池州等少部分地區耕地一定程度受重金屬污染,糧食易發生重金屬超標。“污染物超標糧食的提前預防和收儲工作難度較大,在收儲現場鑒別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儀器設備,監管難以達到預期目標。2013年以來,該省處置重金屬污染最低收購價稻谷14110噸,真菌毒素污染最低收購價小麥209.9萬噸。全國其他產糧大省糧食生產,也有不同程度存在上述問題。 ”
李修松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糧食質量安全問題關系國家糧食安全、關系人民生命健康,也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國家相關部門應就此開展深入調研,盡快出臺文件,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政策措施。為此,李修松委員提出了五點具體建議:
一是注重從源頭管控。建議從國家宏觀層面深入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以耕地為重點分別采取相應管理措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制定并有效落實土壤環境保護方案。采取諸如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糧豆輪作、農膜減量與回收利用等措施,提高土壤環境質量;采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
二是加強對污染區域管控。建議相關部門在摸清污染區域的情況下,適時劃定重金屬超標糧食管控區域,對管控區域內糧食出庫實行強制檢驗制度,經具有資質的糧油質檢機構檢測合格的糧食方能銷售出庫,不合格的糧食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置。對于污染嚴重的地區,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土壤整治,引導農業開展休耕、非糧化生產,配合做好對農民損失的補償措施落實。
三是加大收獲及庫存糧食質量監測力度。對歷年監測出現重金屬污染的地區,加大樣品采集的密度,進一步摸清污染的區域、數量。對國有糧食企業收購的政策性糧食實行逐倉排查,重點檢測是否存在重金屬超標情況。經檢測發現重金屬超標的糧食,立即封存,加強監管,依據糧食性質協調有關部門按照規定進行處置,嚴禁流入口糧市場,確保人民群眾糧食消費安全。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建立污染糧食處置長效機制,做到有章可依、有據可施,相關處置費用由中央財政承擔。
四是推廣糧食收購真菌毒素和重金屬快速檢驗試點。目前基層國有站庫對真菌毒素和重金屬快速檢測儀器設備的需求很大。建議相關省級財政加大支持力度,推廣糧食收購真菌毒素和重金屬快速檢測試點工作,在糧食收購時逐車檢測真菌毒素、重金屬指標,對超標的糧食做到分類存放,做到既能合理利用糧食資源,又能防止不合格糧食污染合格糧食,造成損失的進一步擴大。對于最低收購價糧食的入庫,增加檢驗重金屬檢測項目,一旦發現重金屬超標,立即停止收購。
五是著力實施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建設。作為國家“優質糧食工程”重點支持省,安徽省及時啟動了糧食質檢體系項目建設,2017年第一批建設范圍包括省市縣站改造提升或新建等15個項目。2018年將繼續覆蓋所有主產縣。但目前縣級站建設需要解決的編制、人員、場地、配套資金等問題尚未完全落實。安徽作為糧食主產省,在國家糧食供應和糧食安全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當重要,長期為國家作出貢獻,但如今糧食質量安全預警監測與檢驗把關能力還明顯不足,故此全面提升糧食質量安全監管水平,便十分必要和迫切。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和該省財政,要加大對其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項目實施的支持,使該省早日實現“機構成網絡、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國家也可以借此研究政策,積累經驗,促進其他省市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從而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努力確保糧食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