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建主委李修松
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繼續縮短與美國的差距,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在總體向好的同時,往往會更加復雜而艱險。一方面,我國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和國際影響越來越大,一些國家希望我們能以新的范式維護世界和平,引領全球發展;另一方面,我國面臨的猜忌和安全威脅也越來嚴重。特別是某大國視我為潛在的將會取其而代之的最大敵國,會千方百計干擾、阻擋、打壓、破壞我們的崛起;某國會以更加復雜的心態,依靠某大國,挑動并支持我周邊國家,對我抑制、干擾與破壞;周邊國家,特別是與我有領土、領海紛爭乃至戰爭仇怨者,會在搖擺中依靠某大國聯合某復雜心態之國與我周旋;有的鄰國與我之間能夠合作互利,關鍵時刻希望能靠得住;至于歐盟各國,由于他們與某大國的關系以及政治制度不同等原因,總體上也不會希望我們強大。在諸如經濟發展、能源瓶頸、海空通道、互聯網安全等方面,我國也會面臨諸多國際風險。所有這些,其背后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歷史上大國的崛起,往往伴隨著武力的征服,打倒舊的霸主,成為新的霸主。故此,對我國快速發展產生疑慮和擔心。如果國際上對我國崛起的這種認識不能改變,中國后續便難以平穩發展,更難以富強崛起。所以,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中國式大國崛起的特色定位――“和平崛起、合作共贏、協同發展”,用中國和諧文化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廣泛深入的宣傳和堅持不懈的實際行動,讓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信服我們必然能超越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與我同心同德,合力前行。
一、要讓越來越多的國家,從我國歷史文化看出中國式崛起大國的特色定位可信。
1.歷史上我們是農業民族,飲食結構主要是米、面等淀粉食物。如果從人是高級動物來說,屬于食草類動物。比起食肉類動物,食草類動物性柔,缺乏主動攻擊性。所以中國文化體現了柔性特征。如老子道家尚水,主張“上善若水”,“以柔克剛”。孔子儒家尚教化,主禮制,強調社會秩序,軍事上倡導“止戈為武”。即使孫子兵家,也把“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軍事對抗的最高境界。
2.中華民族具有“和平”的遺傳基因,歷來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和”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是調合陰陽的一種常態。主張“和而不同”,“和”不是強求一律。比如,不同的主張都可以通過協調,呈現“和”的狀態。如同交響樂,不同的樂器演奏都可以協調成美妙的音樂。從古人倡導“協和萬邦”,到如今習近平主席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與此相一致的。中國古人追求的“世界大同”,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也是相通的。我國“和”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即實現人的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正是如今世界各國所共同向往的和諧追求。中國文化的現代國際表現,正好可以用費孝通先生的話概括,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3.與中國文化相一致,中國歷史上,除了元王朝因游牧民族貴族統治以及當時的一系列特殊原因,發動對外戰爭外,從未主動侵略過別人。明代鄭和率領浩大艦隊、數萬兵丁,前后七次下西洋,所到之處,都未像后來西班牙、葡萄牙那樣,大搞海外入侵和殖民。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是為了保家衛國,勝利后沒有駐軍。對印度和越南的戰爭,屬于自衛反擊戰,并且戰勝后迅速撤兵。
一個國家的文化,反映其民族的心理特征,影響其人民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一個國家的歷史,是其文化取向及其功能的驗證。中國的歷史文化充分說明,中國的崛起必然是和平崛起,只有堅持合作共贏、協同發展,才會與自已、與別國都有利。中國會永不稱霸!
二、要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正確認識現實中國,從世界歷史吸取教訓,正視大國之間的武力制衡和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放心與中國式崛起大國合作共贏。
1.要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正確認識現實的中國不會主動侵略別國。經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已成長為頗具實力的大國,但是人均產值和收入在世界上還是比較低的,有些地方還很窮,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經濟實力、國防能力,還是科技水平,都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中國第一要務仍然是發展,必須千方百計保發展。必須與各國一道營造和平的發展環境,共同構建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況且,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也決定了我們已消除對外侵略的社會根源,不會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我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侵略擴張。我國不僅過去,而且現在和將來都不會侵略別人。至于我國一直努力加強自己的國防力量,建設現代化的強大軍隊,這是完全必要的。一是為了實施積極防御,保衛自己的國家安全,保護貨物運送通道,保障各項建設,實現平穩發展;二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應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他國合理利益和人類共同利益,維護公平公正。顯然,這二者都是完全必要的。我們決不是為了欺負、侵略、控制別國。
2.要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各主要大國,真正從世界歷史中吸取教訓,從而信任中國式崛起大國的特色定位。世界史的教訓是,凡是以武力征服稱霸者,最終必然以武力而亡。對此,中國早已深為記取,決不會走歷史上興亡的老路!
3.要讓越越多的國家正視當今大國之間的武力制衡,相信中國會把握自己崛起的特色定位。當今世界,大國之間、特別是主要大國之間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核武力量,已經構成相互之間的制衡,誰也不敢發動戰爭,更不敢有打敗甚至消滅對方的奢望。否則,滅亡別人的同時,定會招至自己滅亡,甚至會毀滅世界。所以,繼續堅持冷戰時期思維,相互搞軍備競賽,相互敵視,相互拆臺,不顧現實,總是企圖消滅對手,絕不是聰明之舉,最終是沒有出路的。唯有合作共贏,協同發展,才是正確道路。各有關大國都必須這樣做。中國只有超越歷史上西方大國“強國必霸”的崛起模式,才能會真正崛起,并且持之久長。
4.要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看清,如今世界各大經濟體之間依存程度,決定相互之間唯有合作,才能協同發展。例如中美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已經到了必須合作共贏的階段。如果打貿易戰,只能是兩敗俱傷。如果有人狹隘短淺,悍然跳起貿易戰,那也必然得不嘗失,不能長久,到頭來還是會不得不調整方略。
三、要讓越來越多的國家,從我國的外交方略和外交舉措,特別是與我深度合作中,信服我們確是按照中國式崛起大國的特色定位,推進各方面工作。
我們深知:如今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將深度調整,我國必須繼續擴大開放,堅持經濟全球化,反對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同時努力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與各國合作共贏。巧妙運用中國智慧,倡導公正合理的治理方式,體現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正在并一如繼往地從如下幾方面努力:
1.在以和平發展統領中國外交全局的同時,堅持我們的底線原則。一是堅持和平發展之路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我國核心利益; 二是我們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也要走和平發展之路,決不允許破壞我們的和平發展。
2.樹立大周邊理念,以“親、誠、惠、容”理念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友好政策。
3.以高水平的思維與方式積極運籌與主要大國的關系。努力與美國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致力于構建歐亞大市場,努力使中國與歐洲共同帶動世界貿易發展與經濟增長;與俄羅斯繼續“結伴而不結盟”,繼續深化合作,互惠互利。
4.以“正確義利觀”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共贏與包容發展。秉持“真、實、親、誠”理念,發展與非洲之間的“全面戰略合作關系”,重視并精心經營與中東地區、拉美國家等關系。
5.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全面參與全球治理。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實施國際發展援助、維護國際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體現負責任的大國擔當。吸引各國一道共同為構建更為公平合理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選方向、立制度、定規則、重實踐,努力實現共同發展。
6.以“一帶一路”戰略全面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相關國家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將聯結東亞經濟圈、歐亞大陸橋、南亞次大陸以及非洲等極具潛力的大市場,讓各參與合作的國家都能從中獲得越來越多的利益,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加強交流合作與和平發展。
四、通過各種辦法與途徑,讓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中國式崛起大國的文化。
1.要加大對外文化宣傳,優化宣傳方式,提高宣傳實效。要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對外推出諸如自主創新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題公園及影視、動漫等優秀產品,提升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宣傳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要讓越來越多國家深刻認識到:中國文化,諸如四大發明等等,曾對世界發展作出里程碑式的貢獻。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具備自己的區別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不同的類型,諸如整體思維、立心為公、和為貴等等,都說明中國人創造的文明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中國的現代文明是在既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會按照自己的模式發展。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將別的文明強加給中國。同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敞開胸懷擁抱世界,已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在加快自己發展的同時,有力促進了世界發展。讓世界各國分享我國的發展成果,促進其發展,反過來又有利于我國的發展。事實雄辯地表明,中國文化是有利于世界發展的文化,中華文明是能夠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文明。
2.中國素來是禮儀之邦,中國人歷來看重道德修養,講求仁、義、禮、智、信,信奉道法自然,提倡謙虛謹慎,等等。這些,對于塑造中國式崛起大國人民的對外形象都是有效和有利的。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導、教育國人不斷提升素質,表現出中國式大國應有的國民氣度,擴大民間外交,以良好的行為彰顯中國優秀文化,樹立中國偉大的形象。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準確把握好中國式崛起大國的特色定位,全力按照“和平崛起、合作共贏、協同發展”的特色定位,搞好對外文化交流 加大外宣力度和實效,不斷擴大與更多國家的合作互利,就必然會贏得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人民的理解、信任、合作與支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然會在優良的國際環境中得以實現。(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建主委李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