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是中國著名的“馬戲之鄉”,馬戲已形成集動物馴化、表演以及雜技、魔術等于一體的多門類傳統文化藝術。繁盛時期,埇橋馬戲團體有400余家,從業人員2萬人,從業主體是農民,年收入逾4億元,占據全國70%的馬戲演出市場份額。當地一些村莊形成了馬戲產業集群。
隨著國家動物保護政策的不斷收緊,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野生動物展示展演活動的審核愈發嚴格,動物馴化表演行業逐漸萎縮,從業收入急劇下降,埇橋馬戲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馬戲之鄉”如何科學轉型,成為擺在市、區兩級黨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議題。
從億元市場到奮力求生
鄉間小道上,調皮的猴子有板有眼地學踩高蹺;村口曬場邊,呆萌的狗熊靈巧地練習雙杠;農家院子里,威風的老虎排著隊直立迎賓……在埇橋區蒿溝鎮、桃溝鄉等地的馬戲專業村里,這樣的景觀延續了上百年。
早在明末清初,埇橋區的一些農民就開始用土法馴化各種動物,推著板車闖蕩江湖。后來市場越做越大,就走上了專業表演之路,并從家鄉帶出大量富余勞動力,在本鄉本土形成了一個個馬戲專業村。
20世紀50年代,埇橋成立的全國首家集體性質的“大眾動物表演團”風靡一時,5分錢一張的門票,一年內竟創下40萬元營業收入。此后,埇橋馬戲表演技藝不斷提升,推出了老虎騎馬、獅虎迎賓、人虎摔跤、群猴賽車、狗熊抬轎、小狗識字等品牌節目,甚至連最難馴化的狼都可以與人共舞。“馴獅虎”“現代版武松打虎”等節目屢獲國家級大獎,一些農村藝人還遠赴海外演出。20世紀90年代,埇橋馬戲頻頻登上銀幕,“猴探長探案”“動物王國奇案”等影視劇中的動物明星就是以埇橋馬戲團的動物為主要角色。
在政府的引導扶持下,一些成規模的馬戲團創立了“城市模式”“景區模式”“節慶模式”等馬戲演出形式,豐富了全國的演藝市場,形成了特色文化產業。蒿溝鎮和桃溝鄉等地有近1/3的農戶吃上了“馬戲飯”,許多農戶平均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其中近30家馬戲團年純收入超千萬元。
2007年,中國雜技家協會授予埇橋區“中國馬戲之鄉”稱號,2008年,國務院將埇橋馬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內涵,推進馬戲產業化可持續發展,2009年起,埇橋區實施“五個一工程”(一座馬戲城、一所馬戲學校、一個動物飼養繁育基地、一個野生動物園、一個馬戲藝術基金會),著手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馬戲文化旅游產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草原局等相關部門發布公告,明確各地飼養繁育野生動物場所實施封控隔離,嚴禁野生動物對外擴散和轉運販賣。
疫情使得馬戲行業處于“冰封”狀態,馬戲團體的動物卻仍在產生飼養和管理開支。“我家院子里養著41只老虎,每只虎每天的伙食費不低于80元,消毒費、醫藥費更是高昂。為確保安全,我還雇了4個人管理虎舍,人工費每年超過10萬元。”“皖北動物表演團”團長李同海說,
為幫助馬戲團體紓難解困,近年來,宿州市和埇橋區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措施。2020年6月,宿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人工繁育虎類保護管理的通知》,對滯留在埇橋區范圍內現有的人工繁育虎類,按照每只虎每月750元給予臨時性養殖補貼。2021年,補貼提高到800元,2022年進一步提高到1000元。安徽省林業局也下發了中央轉移支付資金90萬元用于埇橋區虎類養殖補助。這些補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馬戲團體的經濟壓力。
政府引導推動轉型發展
“根據當前形勢,馬戲行業轉型是大勢所趨。”埇橋區林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時偉說。
2020年底,國家林草局派人員赴埇橋區,就滯留動物如何處置、馬戲產業如何轉型等方面進行深入調研。今年2月7日,宿州市就馬戲行業召開了高規格的專題會議,會議聽取了林業部門的匯報,研究了信息摸排、行業轉型、政府補助、網格化包保等多項議題。
埇橋區迅速組織人員,采取逐戶逐人見面詢問、填寫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全面摸排,真實掌握全區人工繁育猛獸馴化表演單位、動物種類、數量、分布地點、經營利用模式及飼養健康狀況,同時了解從業人員的規模、結構、經營利用現狀,掌握基礎數據,分類建立臺賬。
在充分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埇橋區堅持“依法依規、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協會組織”的原則,分類施策、分級處置、分步實施,力求穩妥推進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馴化表演行業分步有序退出和轉型發展。
按照初步方案,人工繁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虎類)流動表演經營利用許可審核將全部停止,虎類動物依法依規進行合理分流轉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非洲獅、黑熊等)將采取以下方式予以分流處置:一是轉讓一批。政府引導和幫助養殖戶對接外地動物園或景區,以動物轉讓的方式簽訂合同,實現動物馴化表演向動物園開放展示利用轉變。二是捐贈一批。向有科學研究、科普教育需求的相關科研院所、野生動物保護機構進行動物捐贈,支持合理開展科學研究和保護。三是兜底一批。對老弱病殘、無法轉讓利用的動物,動員鼓勵動物所有人采取贈予動物園或委托第三方集中安置的方式予以兜底保護,政府給予支持獎勵。
從業人員的轉型也擺上了議事日程。埇橋區從事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馴養人員1039人,持證野生動物馬戲表演團體140家。“從業人員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技能單一,幫助他們再就業,需林業、文旅、人社等多部門形成合力。”時偉說。
埇橋區支持野生動物受讓單位(團體)聘請原從業人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繼續從事動物飼養、保護等工作;組織區內企業聘請原從業人員轉崗就業。同時,加大轉崗人員技能培訓,提高原從業人員職業技能水平。目前,部分馬戲表演從業人員正在從野生動物馴化表演向小型萌寵類動物馴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