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
3月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的意見》和檢察機關知識產權綜合性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檢察院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主任劉太宗在回答科技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當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有四個顯著特點。
劉太宗稱,一是商標權仍是犯罪行為主要侵犯對象。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假冒注冊商標罪6024人,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5084人,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1083人,此外還有數罪和他罪中包含的侵犯商標權犯罪,合計占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總人數的約九成。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服務商標納入刑法保護范圍后,檢察機關積極行動、充分履職,依法打擊侵犯服務商標犯罪行為。
二是網絡侵犯知識產權成為重要侵權方式。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不法分子借助互聯網實施侵權行為,花樣不斷翻新,辦案難度增大。例如,有的利用直播帶貨形式銷假。2021年,最高檢會同國家版權局等六部門,分兩批對60起重大侵權盜版案件進行聯合掛牌督辦,其中網絡侵權案件占到總數的近一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日益網絡化,也對司法辦案提出新的挑戰。例如,有的通過網絡爬蟲、視頻解析、深度鏈接等新型技術手段實施犯罪,有的通過“暗網”實現上下游犯罪勾連,有的通過在境外架設服務器網上售假,這些都對證據的收集、固定、審查以及法律準確適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科教文化和信息科技領域侵權呈現多發態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迭代升級,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領域也在發生變化,除了煙酒、食品、服飾、化妝品等傳統領域,此類犯罪在教育圖書、數字閱讀、匯編試題、影視作品等科教文化領域也較為常見,涉及信息科技、布圖設計等新業態、新領域的犯罪案件增多。例如,有的通過盜竊、電子侵入等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生產經營同類產品,有的通過App傳播侵權影片侵犯權利人合法權益,有的非法復制他人游戲代碼架設私服侵犯網絡游戲著作權,都是近年來常見的案件類型。
四是呈現團伙化、產業化、鏈條化趨勢。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較多,特征明顯。2021年,檢察機關共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1.4萬人,其中共同犯罪約1萬人,占比達到68.3%,較整體刑事案件共同犯罪比例高28.2個百分點。借助于網絡技術和現代物流交通,共同犯罪和上下游犯罪分子將犯罪行為鏈條化切割,呈現人貨分離、貨品商標分離、組裝加工場所和庫房分離、侵權地和銷售地分離等特征。有的犯罪分子通過云存儲技術、在境外架設服務器等手段隱藏犯罪行蹤,通過非法第四方支付平臺收取貨款快速轉移資金,形成一條“線上線下”并行、境內境外交織、跨時空跨地域的犯罪產業鏈,增加了一體化打擊的難度。
針對上述特點,檢察機關將如何有針對性地加強打擊治理?
劉太宗表示,檢察機關將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以及涉新業態新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侵犯知識產權犯罪,進行嚴厲打擊,形成震懾。
同時,檢察機關牢固樹立主客觀相統一的辦案理念,高度重視電子數據等客觀證據,建立健全技術調查官和專家咨詢制度,積極做好介入偵查引導取證和補充偵查工作,共同解決司法辦案中的技術難題,完善證據鏈條。
此外,檢察機關將依法充分適用財產刑,提高犯罪成本。在適用主刑的同時,依法提出財產刑量刑建議。積極追繳違法所得、收繳犯罪工具、銷毀侵權假冒商品,不讓犯罪分子從犯罪活動中獲利。根據案件情況,建議禁止從事相關職業。
再者,檢察機關將通過制發檢察建議、開展企業合規等方式加強綜合治理,凈化行業生態,斬斷犯罪鏈條。對情節較輕不構成犯罪但涉嫌行政違法的,及時移送行政機關處理。
記者從會上獲悉,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侵犯知識產權犯罪4590件7835人,同比分別上升16.8%和9.2%;共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6565件14020人,同比分別上升12.3%和15.4%。知識產權檢察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