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中國傳統節日里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里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
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我們應如何發揮好這些傳統節日背后的人文價值,從而更好得在傳統節日中感受文化自信?
傳統節日文化激活再生
任重道遠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組委會主任史宗愷在致辭中指出,一個民族要想在長久的生命中經歷過若干次錘煉后發現它的那些本能面目仍然存在,一方面是要有時代的延綿,另一方面是構成這個民族的特征應始終存在。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有自己的文化信念,在堅持自身文化特征的基礎上發展文化理念,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在他看來,至少需要圍繞傳承、融合、出新這三方面不斷做好文化的挖掘與深化工作。
漢聲《大過牛年》之《春牛圖》木版畫(清末)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人民日報社《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社長、總編輯王翔宇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國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質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節的方式及節日的內涵和氛圍也都隨之發生了改變。在他看來,傳統節日在今天面臨著異化和空洞化的窘境,在城鎮化與信息化的時代進程中也正面臨著一系列危機。有效的傳承、更新節日的傳統,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激活與再生,并使之成為民眾的情感寄托與國家文化象征,顯得任重道遠。
挖掘文化基因 釋放人文能量
術道并重
期間,王翔宇從“術”與“道”的層面分享了其對傳統節日的激活和再生的思考。站在“術”的角度,我們需要重視富有象征意義的節日紀念物等產品的利用和開發,同時也要重視那些能夠激發大眾節日情感且能夠讓大家參與其中的富有儀式感的活動;而站在“道”的層面,傳統節日的衰落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價值觀的更迭密不可分,振興傳統節日,需要各領域共同關注,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從而深化不同代際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建立文化自信。
春聯里的中國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如同胡鈺在《找尋節日里的中國》的主旨發言中所言,我們要找到節日里的文化基因并通過創意的力量使之釋放能夠讓中國傳統節日擁有更大的人文能量。
“創新本身的目的是把事物變得更加美好。”中央美院國禮藝術中心主任、教授吳永平圍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當代性轉化探索》主題,以寧海十里紅妝為例,通過對傳統物件器物、圖形、色彩系統的分析,從造型基礎、空間發展以及對色彩的提取角度切入,現身說道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意融入現代生活。
堅定文化自信
系列活動繪就節日共創藍圖
“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的主賽單元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節點展開全面的活動安排,2021年度主賽將圍繞中秋創意進行。”發布會上,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秘書長胡書仁從新內容賽道、新商品賽道、新玩法賽道等角度全面介紹了大賽相關情況。
期間,胡書仁還發布了中國節日創意大賽春節共創行動。據悉,該行動將通過中國節日云妙匯、“畫出新年”征集活動、“浮梁紅,守千年”——浮梁百村過大年、 “大吉大利中國年——數字IP節日創新體驗”、 “城市大聯盟,歡樂中國年”、奇跡智旅“中國福卡”六大系列活動,助力傳統節日文化的基因“活起來”,推動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
《十二生肖》陳長偉雕塑作品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2021中國節日創意大賽將以“東方文化創意未來時空,中國節日鏈接世界文明”為愿景,通過推動多維度的學術研究和多樣化的賽事活動,為傳統節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當代思考和創新貢獻。如中國節日創意發展計劃發起人、清華大學文創院創意開放平臺C-LAB主任蘭春所言,堅守文化自信、輸出文化精神、塑造文化范式為我輩之責。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主辦。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