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桑皮紙是中國歷史記載最早的紙種。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唐朝宰相韓滉的《五牛圖》,就是用桑皮紙制作,距今已有1200多年。
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朐桑皮紙制作技藝傳習所,了解臨朐桑皮紙傳統(tǒng)文化,觀摩作坊制作技藝,造訪一位非遺傳承人連恩平,是到臨朐觀光旅游的一種特別禮遇。
72道程序,成為“紙中絲綢”
在臨朐老龍灣畔,有一座極不起眼的古樸作坊,臨朐桑皮紙制作技藝傳習所。遠遠望去,一排平房在鄉(xiāng)村樓墅群里,略顯破舊,可當你走進撈紙房,一股千年沉淀的古韻氣息迎面而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朐桑皮紙(左伯紙)傳承人連恩平,熟練地演示著撈紙的過程。隨著他粗壯的大手推動簾床前后大幅度地運行,轉軸摩擦發(fā)出的聲音綿綿入耳,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千年的傳承故事。
連恩平向人們講起了自己與桑皮紙的情結。
他是冶源鎮(zhèn)冶北村人,祖上是“連史紙”創(chuàng)始人。其先祖連恒世自清代遷入臨朐,定居于號稱“江北第一竹林”的老龍灣畔、龍泉河上游。起初曾用當地竹子作為原料撈紙,但因原料短缺,后改用當地盛產的桑皮作原料生產。技藝傳至曾祖連俊斗時,因供職庠生而停產。撈紙工藝由祖輩口述手授,代代相傳。年代久遠,又無文字記錄,工藝面臨失傳。1986年,17歲的連恩平開始潛心研究臨朐桑皮紙技藝,先后兩次去南方學習,又去紙坊村拜訪老藝人,師從魏先明,學習撈紙技術。回家后自己開起了撈紙作坊。1989年6月創(chuàng)辦了臨朐祥飛紙廠。經營范圍是原書紙、桑皮紙、衛(wèi)生紙。產品主要供應外貿包柿餅、蠶種場放蠶種。由于用途和用量很有限,所以慘淡經營。之后用麥草撈燒紙,勉強維持生存。1996年,由于市場用量太少,銷路不好,紙廠只得停工停產。2003年,他深感傳承文化責任重大,便只身前往河北遷安、安徽涇縣、四川夾江、福建連城、浙江富陽等城市考察市場,預定了部分撈紙設備,作好了恢復桑皮紙生產的前期準備。2007年,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縣里撥出?,個人籌集資金,整修廠房、購置器械、招募工人,又恢復了生產經營。2009年,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桑皮紙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成立臨朐縣桑皮紙制作技藝傳習所,2017年申報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8年濰坊商務局為其頒發(fā)“濰坊老字號”獎牌,
桑皮紙保留和規(guī)范12道工藝、72道程序,經過多次試制,手感綿軟、纖維細長、耐損耐磨、吸水性好、防蟲蛀、易保存、著色而不褪色,具有獨特墨韻特性,久藏而不變色,享有“紙中絲綢”的美譽,使堪稱“活化石”的左伯桑皮紙得以傳承,賦予臨朐桑皮紙新的生命活力。
保存時間長,成為“千年壽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紙的發(fā)明,將世界文明引入一個新時代,特別是古法制作的皮紙,保存千年以上完好無損,成為歷史真實的見證。
臨朐桑皮紙又稱山東老紙、左伯紙,是中國歷史記載最早的紙種。東漢時期,東萊掖縣(今萊州市)有個叫左伯的人,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和書法家,他將蔡倫的造紙工藝進行改進,所造的紙光亮整潔,適于書寫,深受文人歡迎,被稱為“左伯紙”。
臨朐在歷史上曾屬于齊國,桑蠶業(yè)歷史悠久。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已成為桑蠶生產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漢代“皎潔如霜雪”的“齊紈”與“魯縞”經絲綢之路銷往西域各地。杜甫詩云“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反映了齊國桑蠶生產的盛況。
當時“齊魯桑麻千畝”,造紙原料豐富,左伯在山東造紙,原料應就地取材,因此臨朐手工紙師承左伯順理成章。山東省紙史研究者郭興魯曾查閱有關史志,并赴左伯家鄉(xiāng)實地調查,確認“左伯紙”是山東手工紙的源頭。
臨朐植桑養(yǎng)蠶繅絲古今稱盛,《臨朐續(xù)志》記載“種桑之田十畝而七,養(yǎng)蠶之家十室而九,故桑蠶業(yè)之盛為諸縣之冠”,興盛的桑蠶業(yè)為生產皮紙?zhí)峁┝素S富的桑皮資源。
臨朐桑皮紙以魯桑或湖桑32號的嫩皮,摻入少量麻料,用老龍灣地表泉水制成,自古就有俗話說“好水好皮,撈紙不愁”,充分證明了臨朐獨有的老龍灣泉水對撈制優(yōu)質紙的重要性。
臨朐桑皮紙的特性是“壽、繁、韌、古”。壽,就是壽命長。桑皮紙中的桑皮纖維不僅細長,而且極不容易炭化,紙張保存時間長久,成為真正的“千年壽紙”,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唐朝宰相韓滉的《五牛圖》,就是用桑皮紙創(chuàng)作,距今已有1200多年。繁,就是工藝復雜。臨朐桑皮紙制作周期長,有72道工藝,道道精湛,純手工制作。韌,就是柔韌。由純韌皮層的纖維制作,紙質柔韌,百搓千揉萬折而不損,收藏于英國劍橋大學電子圖書館的一張用桑皮紙制成發(fā)行的中國明朝紙幣“大明通行寶鈔”至今完好無損。古,就是古樸。桑皮紙具有古樸典雅、蒼勁老辣的墨韻特性和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從東漢末年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沉淀。
臨朐桑皮紙用途廣泛,扎制紙鳶是用途之一。古代通信手段不發(fā)達,設置烽火臺燃放狼煙、借助風箏報信、飛鴿傳書等,都是常用的信息傳遞方式。臨朐桑皮紙韌性大、見水不破等優(yōu)良特性,成為風箏傳信的首選用紙,濰坊風箏有一千多年的扎制歷史,與臨朐桑皮紙有著直接的歷史淵源。
用途二是糊酒簍、油簍、醬菜簍。用桑皮紙裱糊后,涂以豬血、狗血和石灰配制的涂料,干后光亮堅固不透氣、不滲漏。
用途三是糊窗戶、糊天棚、放蠶種、包中藥。
用途四是書畫用紙。在魯中山區(qū),買賣契約、分家文書等民間文書檔案,絕大多數是以皮紙為載體。現在臨朐桑皮紙制作技藝傳承傳習所收藏的地契,有嘉慶九年、咸豐五年、光緒十七年、民國二十五年4件。建國后,由于機制紙的迅速發(fā)展,加之原料缺乏,純手工制作的桑皮紙逐漸蕭條,淡出人們的視線,手工撈紙作坊基本絕跡!
桑皮紙曾印過大眾日報
更值得“大眾報人”不能忘記的是,20世紀40年代初,《大眾日報》社駐臨沂、臨朐,因戰(zhàn)時紙張供應困難,也曾使用精制的臨朐桑皮紙印刷報紙。1946年開春至麥前,臨朐縣紙坊鄉(xiāng)徐家圈村老制紙工尹繼孔、尹繼理,就曾給《大眾日報》社專門加工過精制的桑皮紙。他們按照報社給定的紙樣和提出的要求,撈制60厘米寬、80厘米長的桑皮精紙120萬張,用木輪小推車送往臨沂交貨,共發(fā)貨48車,為解放戰(zhàn)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談到今后臨朐桑皮紙的傳承和發(fā)展時,連恩平滿懷信心地說:一是拓展用途。利用桑皮紙“壽紙”特性,字畫、重要文稿、書信、家譜、古畫修復、經文抄寫、歷史文獻、人體印記等需要長期保存的資料,可以采用桑皮紙手寫、印制保存。二是推廣機制桑皮紙。在傳統(tǒng)工藝的卡、撞、切、榨、晾等環(huán)節(jié),采用機械加工,提高效率,增加產量,滿足史志、書籍、珍貴資料、紀念照片等大量用紙的需求。三是開設桑蠶博物館。通過圖片、文字、實物和場景模擬,展示臨朐植桑、養(yǎng)蠶、繅絲、織綢、撈紙過程,展現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參觀者,特別是孩子們體驗、研學古法技藝,讓中華瑰寶世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