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僅增0.06%的背后

2018年10月12日 09:43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12日訊 (記者劉園香 魏金金)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權威數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發現,與之前幾年相比,2017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增速雖然仍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但占GDP的比重僅比前一年提高了0.06個百分點,這距離2020年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理論值,即占GDP的比重達到5%來說,還有一定的距離。  

  最新數據中透露出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哪些現狀和問題?下一步如何推動我國文化產業更快更好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為我們解答其中的疑惑。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此前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顯示,2005-2017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7%(未扣除價格因素影響,下同),比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高6.3個百分點。而這次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增速,以及比同期GDP名義增速均低于平均值。這是否說明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增速放緩?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制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邵希煒

  陳少峰:這個現象要全面看待。

  一方面,當前,隨著互聯網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文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且發展迅速,日益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包括報紙、雜志和圖書出版、廣電、部分工藝美術產業等在內的傳統文化產業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層面受到強烈沖擊,增速下滑較多。

  所以這樣一平攤下來,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增速并不大,但這種統計結果其實反映了現在文化產業正在轉型升級,所以增速放緩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魏鵬舉:從國家統計局連續10多年發布的數據來看,進入“十三五”以來,文化和相關產業的增速相對放緩,從此前平均增速超20%,降至這幾年的12%左右(2014年12.1%,2015年為11%,2016年為13%,2017年12.8%,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注),這主要與我國宏觀經濟轉型有關。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傳統工業制造業的增速明顯放緩,由此也直接影響到文化產業的整體增速。

制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邵希煒 

  從2016年、2017年兩年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額的增長情況來看,生產類的行業(按最新行業類別為“文化制造業”,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注)普遍增速偏低,2016年為7.6%,2017年生產類也都很不景氣(為1.7%,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注),我覺得這是受宏觀經濟轉型發展大環境的影響導致的。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本身也在進行著自身的結構性轉型,比如說生產大類的這類文化及相關產業,以及廣電,新聞出版等這些行業,增速也相對較慢;而文化信息傳輸服務等與新技術相關的行業,其發展增速非常快,2016年、2017年兩年文化信息傳輸服務平均增速超過30%。此外,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都有比較高的增速,所以即便近2/3的行業增長不景氣,文化產業整體上還是保持了一個較高的增速。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兩年來,這些和新技術、消費相關的產業發展迅猛,從而帶動了行業整體相對高速的發展,但由于我們還處于結構性的調整階段,所以整體增速不如之前。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然而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2%,比上年提高0.06個百分點。這與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理論值,即占GDP的比重達到5%來說,還有一定的距離。

  魏鵬舉:從理論值上來看,可能是困難的,但是也要看具體情況。國家也在不斷調整每個階段的發展理念,因此在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我們對于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認識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支柱產業”如果從高速度的角度來說,主要還是按照GDP的標準來衡量,而從高質量的發展角度,我們要從其創新內涵發展,對相關產業的整體帶動作用,對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綜合效應來進行衡量。

  如果從高質量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也可以將當前的文化產業視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的支柱產業。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在目前的形勢下,您認為我國應該如何推動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以實現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

  陳少峰:我認為,要從三個角度發力:

  一是發展互聯網文化產業。一方面,要重視互聯網新媒體和衍生品的開發。當前我國新媒體蓬勃發展,新媒體的垂直化、多元化經營是未來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的一個方向。如現在很多微信公眾號除了有廣告收入,都在借助互聯網,發力“文化+電商”,但是很多并未納入統計范圍。另一方面,視頻網站、網紅經濟等方興未艾,未來與互聯網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很有潛力。

  二是做好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當前盡管旅游人次眾多,市場龐大,可多年來很多旅游項目最后都做成了房地產項目或者做成很簡單的主題公園,文化體驗也還是以觀光旅游為主,體驗性強、消費類型多、文化參與度高的旅游還沒真正開展。開發文旅IP、發力體驗旅游,形成相關產業鏈,通過文化內涵高的旅游和消費來帶動投資,這在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三是圍繞城市文化建設,構建城市自己的文化產業。現在很多城市的旅游產品、文創產品,沒有任何IP支撐,買來送人也沒有品牌和特色。只有通過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對自己城市文化元素加以提煉,做成一個有IP的“城市文化體驗中心+城市文化IP產業鏈”,這每個城市都可以做,未來將有很大的消費市場。

  魏鵬舉:實現支柱產業目標,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這個任務非常艱巨。所謂“現代”很重要的體現是要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加強與最新的技術相結合,這也是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比如,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業部分,目前是文化產業增長最快的部分,也是最具備活力競爭的部分,比如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等。近年來,這些行業發展得非常快,有些領域已經超過美國。

  二是文化體制改革要與改革開放密切結合在一起,繼續深化體制改革,進一步釋放文化生產力。文化體制改革在經過前一輪改革之后,發展初見成效,但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國有企業活力如何進一步激發,如何保障民營文化企業在今后有更好、更穩定的發展環境,如何保障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積極性等。

  三是要在改革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發揮國際國內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在中外文化事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包括加快構建更健康的文化金融體系,這都是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重要保障措施和基礎性工程。

  四是要加快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相關產業的的融合發展,讓“文化+”效應最大程度得發揮出來,我想這也是作為支柱產業的題中之意吧。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僅增0.06%的背后

2018-10-12 09:43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日本综合AⅤ精品视频 | 亚洲第四色色色色 | 亚洲中文字幕超麻 | 欧美一二区一二区在线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国产精品一级国产精品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