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大橋西側景觀橋 精巧幾何打磨“珠寶”
琶洲大橋東側景觀橋 遠望如江上隱約山景
閱江路會展東站驛站 設計致敬“琶洲砥柱”
廣船變電站 變電站變身城市櫥窗
北京路305號建筑 打造騎樓街秘密花園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規資宣)一個個出自大師手筆的變電站、景觀棧橋、口袋公園,將成為廣州街頭一道獨特風景。
近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召開2020年“身邊項目,全民設計”終期成果專家評審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郭明卓、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倪陽三位專家對來自國內外設計大師、創客們的12個項目成果進行評審。
今年參與項目設計的大師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之子貝建中,以及澳大利亞著名建筑師菲利普·考克斯等。
12個試點項目
邀請大師與創客參與設計
評審專家組認為該項工作充分體現了對城市品質的關注,促進了社區共同治理,帶動了整個城市的設計水平和品質化提升。同時,專家指出,要注重組織形式方面的經驗總結,將高品質建設公共項目的理念,從局部試點向全市推廣。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自2018年以來,圍繞公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公共空間等與市民生活緊密相關的身邊項目,持續開展“身邊項目,全民設計”系列工作,從組織大師/創客參與方案設計、組織跟進方案實施、到組織公眾參與和宣傳推廣等,以平臺形式整合多方資源,積極引導各方參與方案從設計到實施的各個階段,實現共同締造。
2020年度,在全市范圍內選取包括變電站、口袋公園、景觀橋、社區公共空間、騎樓公房等12個試點項目,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之子貝建中,以及澳大利亞著名建筑師菲利普·考克斯等12位國內外大師和創客參與設計,形成110千伏廣船變電站、閱江路人行景觀棧橋、北京路騎樓建筑等一系列優秀的設計作品。
此外,本年度還以競賽的形式,為同和北9號大院老舊小區微改造口袋廣場征集設計方案23份,計劃將以優勝方案“云臺芳徑”推進實施。
眾多大師作品
將逐步亮相街角巷尾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促進廣州高質量發展、精細化治理,建設美麗宜居花城,“身邊項目,全民設計”將結合廣州市社區設計師工作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未來將以“社區事·大家做”系列活動為抓手,重點關注公園、口袋公園、垃圾收集點、變電站、泵站、河涌水系景觀建設、道路交通環境提升以及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引進高水平的設計師進行設計和把關,逐步提升社區人居環境品質。
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更多設計大師、新銳設計師、社區居民等參與到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中來,為城市公共空間提供更加多元的設計理念。
隨著環市東公廁、恩寧路騎樓建筑、維新橫路微改造等2018-2019年試點項目的逐步完工,今后將有更多的“身邊項目”亮相廣州街角巷尾,為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無限可能。
大師匠心 就在身邊
琶洲大橋西側景觀橋
精巧幾何打磨“珠寶”
設計師:貝建中,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之子,貝氏事務所創始人。
通過貝氏的幾何變換,數條大尺度的曲線和反曲線在三維空間中將其塑造為具有三個不同功能路徑的人行棧橋:中央跑道由拱形桁架結構隆起并定義橋體直跨,而桁架兩側較為平坦的懸挑平面則用于人行慢徑與單車綠道。盡管這座人行橋的尺寸不大,但精密的幾何構型使這座小橋變成了珍貴的“珠寶”與沿江最重要的景觀之一。
琶洲大橋東側景觀橋
遠望如江上隱約山景
設計師:湯朝暉,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T&Y工作室主持人;楊曉川,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T&Y Studio主持人,高級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作為連接東西兩端臨江漫步道的紐帶,此人行橋不僅需要具有無障礙通行功能——連接兩端漫步道、跑步道,也需要兼具休憩、觀景功能。設計以云山為概念,將欄桿與廊架結合起來,在立面上形成此起彼伏的曲線,表皮以豎線條為主,遠遠望去就像珠江水上朦朦朧朧的山景。
閱江路會展東站驛站
設計致敬“琶洲砥柱”
設計師:盛宇宏,漢森伯盛國際設計集團董事長、總建筑師。
設計致敬“琶洲砥柱”的美譽,為廣州留下一道關于現代琶洲的美好建筑記憶。從材質而言,設計回歸到建筑的基礎元素——清水混凝土、玻璃鏡面與木材,設計大量使用了直線條的設計語言,簡練而現代,與剛性材質相輔相成,象征經典的空間藝術。
廣船變電站
變電站變身城市櫥窗
設計師:崔愷,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副院長、總建筑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勘察設計大師,崔愷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項目位于荔灣區廣船國際公司舊址內,緊鄰珠江,西側是廣鋼新城,東側與廣紙片區隔江相望,景觀區位重要。設計理念是將新型變電站變成城市櫥窗,有慢行步道設計,打造環繞參觀步道+之字形生態綠道。
北京路305號建筑
打造騎樓街秘密花園
設計師:菲利普·考克斯,澳大利亞建筑大師、澳大利亞COX事務所首席設計師。
項目致力于打造騎樓街的秘密花園,采用弧形模數幕墻為建筑穿上新的外衣,同時設計屋頂花園為人們提供休息和充電之處。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規資宣
(圖片均為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