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首次月背采樣,“夢想”號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極秦嶺站崛起冰原……回顧2024年,一個個精彩的科創瞬間,標注著中國科技勇攀高峰的堅實足跡。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中國科技實力持續增強,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科技強實力
過去一年,科技界創新捷報頻傳。
嫦娥六號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樣。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載著1935.3克月背樣品返回地球。作為我國迄今為止開展的最復雜深空探測任務,嫦娥六號實現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采樣、月背起飛上升三大技術突破。隨后短短數月間,我國科學家利用嫦娥六號月背樣品,已經取得了揭示月背巖漿活動、揭示月背古磁場信息等多項科研成果。
中國人獨立自主建設的北斗系統進入發展新征程。
2024年9月19日,第59顆、第60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兩顆衛星,標志著整個工程正式收官。自立項以來,北斗系統工程走過30年非凡歷程,成長為“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北斗定位可以精確到厘米級,在交通運輸、搶險救災、農業生產、重大工程建設等諸多方面的應用價值進一步凸顯。
中國空間站首次發布“成績單”。
2024年12月3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首次公開發布《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報告》(2024年)。空間站全面建成2年來,我國先后組織完成4次載人飛行、3次貨運補給、4次飛船返回任務,5個航天員乘組、15人次在軌長期駐留,累計進行10次航天員出艙和多次應用載荷出艙,開展多次艙外維修任務,刷新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長的世界紀錄。各領域科學團隊取得了系列原創性、前沿性、創新性成果,累計發表500多篇高水平SCI論文,獲得150多項專利,部分成果已實現轉移轉化和推廣應用,顯著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與應用快速發展。
振奮人心的捷報還有很多:2024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第5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填補了我國在太平洋扇區長期觀測的空白;創下10項“全球之最”的深中通道,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按下“加速鍵”;
擁有最大11000米鉆深能力、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有望實現人類“打穿地殼、進入地球深部”的科學夢想……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的創新指數排名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連續第二年位居榜首。
創新增動力
科技創新是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回顧2024年,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豐富生動,卓有成效。
創新能力加快提升。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和技術合同成交額保持快速增長。2024年,中國迎來加入《專利合作條約》(PCT)30周年。30年間,中國成為世界創新版圖的重要一極,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從1994年的98件增至2023年的近7萬件,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一。
傳統產業加快升級。通過深入實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行動計劃,鋼鐵、紡織、機械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我國制造業升級不斷取得新成效。2024年前11個月,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8.5%,明顯快于全部投資增長。
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我國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東數西算”工程、產業創新工程,2024年前11個月,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明顯快于規上工業增長。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
未來產業加快布局。我國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能源、量子科技等領域新場景建設。截至2024年11月底,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參股501只子基金,帶動募資2885.4億元,支持了8946家初創期和早中期企業。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2024年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中國機器人應用速度持續加快,每1萬名員工配有470臺機器人,機器人密度超過德國與日本,躍居世界第三。
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開啟商業首航;自主研制的AG60E電動飛機成功首飛;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珠穆朗瑪峰開通的首個5G—A基站讓世界最高峰邁入5.5G時代;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下線;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首次點火成功……2024年,中國科技創新碩果累累,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改革挖潛力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各部門都在為之行動:科技部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的制度,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減負,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政策體系化推進;教育部繼續推進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夯實根基;人社部等多部門組織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力爭到2026年帶動新增高技能人才500萬人次左右……
如今,中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中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規模全球領先,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1.12億人,居世界首位。這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2024年8月份,科技部印發《“創新積分制”工作指引(全國試行版)》,幫助金融機構給科技型企業的創新能力量化打分,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優秀企業集聚。“創新積分制”抓住了科技企業融資困難的痛點,切中了金融機構讀懂科技的剛需,將助力更多“硬科技”“好苗子”企業脫穎而出,目前已從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擴展到全國試行。
2024年12月25日,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公布并施行。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來首次修訂,從法律層面明確科普在新時代的定位: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競爭優勢。展望2025年,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廣大科技工作者必將無懼風險挑戰、把握發展機遇、奮力爭先向前。(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