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耕地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根據2023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地面積19.29億畝;持續多年的耕地“南減北增”開始轉為“南北雙增”。
耕地總量有所增加,區域布局有所優化,無疑是大好事。不過,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農情依然沒有改變。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面對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和復雜的農產品供求形勢,更要保護好利用好寶貴的耕地資源。
盡管農業科技不斷進步,但我們對耕地的依賴程度絲毫未減。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2023年進口糧食1.62億噸,占國內糧食總產量23.3%;2024年前11個月進口糧食1.47億噸,同比增長3.1%?紤]到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盡管人均口糧消費將穩中略降,但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將繼續增加。今后糧食供求依然是緊平衡,且將越來越緊?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能絲毫松懈,而耕地就是糧食的主要來源。
有人說,現在提倡大食物觀,耕地只要用于生產食物就行了。其實,大食物觀不是要在糧食和其他農產品之間做選擇,也不是說要在耕地里挖塘養魚、在高標準農田上建養殖場、在永久基本農田中種果樹。落實大食物觀首先要樹立大資源觀,恰恰要在耕地之外想辦法,跳出耕地做文章。在科學利用耕地的基礎上,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開發利用更廣闊的資源空間,既滿足多元需求,又減輕耕地壓力。
回顧2024年,耕地是中央一系列重要會議的關鍵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政策的思路很清晰,傳遞的信號很明確,就是耕地農用、良田糧用。各地要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分類推進撂荒地治理。
遏制“非農化”主要靠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近日,公安部、自然資源部公布4起非法占用農用地違法犯罪典型案例,分別涉及違法占用耕地挖砂取土、修建房屋、挖塘養魚、建設旅游項目,造成耕地種植條件嚴重毀壞,案件均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用“長牙齒”措施保護耕地,意味著要嚴格控制各類占用耕地行為,堅決糾正耕地“非農化”行為。
防止“非糧化”要更多靠政策引導和經濟手段。法律規定,耕地應當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整治“非糧化”,不是說種菜的要改種糧食,而是現有的規;N糧優質耕地要穩住。要確定基本農作物目錄,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讓農民知道什么地塊能種什么。強化政策支持,讓農民愿意種糧。農民生產的出發點是有利可圖。對需要優先保障的農產品應給予生產者政策傾斜,把國家的優先序變成農民的優先序。治理“非糧化”,既涉及土地利用和農業生產,又涉及農民利益和農村穩定。在這個過程中,各地要適當留出過渡期,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來回“拉抽屜”。
護好用好耕地,既要遏制違法違規占用耕地,也要防止撂荒等耕地資源隱形浪費。專家分析,撂荒超過3年的耕地,基本就不能再耕種了,這是對耕地資源的一大浪費。必須采取有力措施,統籌利用好撂荒地。支持農民對撂荒地開展地力培肥,逐步恢復地力和產出水平。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等逐步解決農地細碎化問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也能減少耕地撂荒。
田好一半谷,地好一半福。在耕地保護和利用上,各地要拿出更多實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