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強政策支持和優化監管服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一系列部署,通堵點、穩預期、增后勁,傳遞出切實為企紓困解難的強烈信號。
當前,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500萬戶,在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促進技術創新、擴大國際市場影響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以來,黨中央在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方面密集出臺政策舉措,前11個月,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民營企業進出口額、不包括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民間投資同比均有明顯增長,反映出助企政策的力度與成效。
受外部壓力加大、國內需求不足、產業轉型升級瓶頸制約等因素影響,當前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仍面臨困難。助企紓困解難是一項需要細致考量和靈活應對的工作,要把握好尺度,監管與服務并重、無事不擾和無處不在并行,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
對于階段性經營困難企業,可通過減稅降費、財政補貼等方式減輕負擔,為企業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服務環境和基礎設施,降低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充分尊重市場,通過市場競爭推動企業迎難而上,提高整體經營效率。重要的是,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和企業實際需求及時調整政策,既防止市場失靈導致資源浪費和競爭失序,也避免政策過度干預扭曲市場機制、抑制企業活力。
傳統企業和新興企業在技術路線、管理模式等方面有所區別,政策訴求也有所不同。助企紓困解難不能“喜新厭舊”,也不能重“顯績”輕“潛績”,要兼顧好當前與長遠,制定差異化幫扶政策。對于傳統企業,可以通過提供技改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其轉型升級,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方向發展;對于新興企業,可以提供更多市場準入便利,創造更大發展空間,通過創業投資等幫助其快速成長。要促進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齊頭并進,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各類企業協同發展。
此外,助企紓困既要解決大多數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通過普惠性措施穩定市場預期、增強企業信心,又要針對不同行業企業的獨特“病灶”,提供更為精準有效的“療法”,提高政策效果,減少資源浪費。為此,要進行全面的市場和企業調研,根據企業規模、行業特點等,規劃不同層次和類別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建立動態反饋機制,及時調整優化政策措施,加強執行監管,防止出現執行偏差或濫用政策的情況。 (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