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迎來10周年。2014年的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啟動,首次通過兩地金融基礎設施的連接,讓投資者可以委托本地券商并經由本地交易所和結算公司買賣對方市場股票,開創了全新的資本市場開放模式。之后,深港通、債券通、互換通等機制接續開通,互聯互通的覆蓋面、參與度、靈活性不斷拓展,成為新時代“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生動體現。
互聯互通10年來,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2024年前三季度,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額分別為1233億元人民幣和383億港元,比10年前分別增長21倍和40倍。前三季度的北向交易額度占到內地市場成交總額的6.7%,南向交易額度占到香港市場成交總額的16.9%。10年間,互聯互通機制下的跨境交易規模達到177萬億元人民幣。正是如此充沛的源頭活水支撐起兩地資本市場的穩定繁榮。
海量的成交額背后是互聯互通機制的不斷成熟和完善。10年間,能參與的投資者越來越多,能買賣的投資產品越來越多。截至2024年9月,共有260多家香港經紀商參與滬深股通業務,開展港股通業務的內地證券公司超過100家,北向互換通吸引了65家境外機構入市。自2015年起,內地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年金基金等機構陸續獲準參與港股通業務。滬深港通下合資格的可交易股票超過3300只,覆蓋了滬深港三地市場上市公司總市值的90%、成交規模的80%以上。港股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生物科技公司、外國公司、上交所科創板公司等先后被納入交易范圍,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互聯互通機制持續推進的10年,也是內地資本市場國際吸引力不斷提升的10年。互聯互通機制推動A股和國債納入MSCI(明晟)、摩根大通等全球主流指數,吸引境外投資者增持內地資產。截至2024年9月,境外投資者持有的內地證券資產總額近7.6萬億元人民幣,與2018年6月MSCI首次納入A股時相比,增長逾4.7萬億元人民幣。短短6年多時間,債券通“北向通”的日均成交量已由開通首月的15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4年前9個月的439億元人民幣。
互聯互通帶來的另一個效應是互利互濟。10年間,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均經歷了多次劇烈波動,正是由于南北向資金流入渠道的存在,雙方資本市場各增加了一個注入穩定性的接口。從歷史數據看,在開通以來的2200多個滬股通和深股通交易日中,北向資金在約45%的滬深300指數下跌交易日逆勢凈買入A股。在香港資本市場受多重因素影響、面臨流動性挑戰的年份,港股通始終保持穩健凈流入。例如,在2021年、2022年、2023年,香港恒生指數分別下跌14%、15%、14%,南向資金分別保持著4544億港元、3863億港元、3188億港元的凈流入規模。
10年辛苦不尋常。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這是兩地監管機構銳意創新的成果。經過了法規更改、技術突破、模式改進等一系列努力,互聯互通機制才有了更多的投資產品、更多的投資者、更便利的結算安排。這些努力離不開新時代的大背景,那就是香港依然是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系人和超級增值人,中國依然是海外投資者長期關注、持久投放的高價值目的地。也正因如此,互聯互通的下一個10年,必將有更精彩的表現!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