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廣核“伏羲一號”在廣東汕尾建成投運,并完成首批養殖魚苗投放。水上發電、水下養魚的“伏羲一號”,網箱主體結構長70米,寬35米,水深約25.7米,養殖水體達6.3萬立方米,是全球單體最大抗臺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
該項目在中國南海開闊海域建設,氣候環境復雜、風急浪高,超強臺風是此處“?汀。中廣核創新應用了抗臺風、防撞擊、強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場養殖網箱結構設計建造新技術,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高抗臺養殖平臺是開展深遠海養殖的基礎,也是破解制約海洋牧場發展難題的關鍵核心技術。“伏羲一號”的建成投運,對我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海洋牧場,顧名思義就像是在海洋中建設“牧場”,如同在大草原上放牧牛羊一樣,通過科學規劃和管理,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的海上牧養。有專家推算,海洋向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相當于全世界陸地耕地面積所提供食物的1000倍。在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解決好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從我國海洋牧場發展現狀看,建好“藍色糧倉”還需做好兩件事。
強技術。深遠海域浪大流急,耕海牧漁并非易事,需要多學科融合的關鍵技術作支撐。攻關深藍種業:優質的海洋生物種質資源是海洋牧場發展的基礎,種苗供應是限制海水養殖規;l展的最大瓶頸,要做好海洋種業創新工作,實現海洋牧場物種資源多元化與特色化。研發海洋裝備:高科技海洋裝備是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近年來我國自主研發的海洋裝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經略海洋儲備了許多“大國重器”,接下來還需各類主體鎖定海洋裝備研發制造的“卡脖子”難題聚力創新,持續推動我國海洋裝備邁向“高精尖”。數字賦能升級:信息化智能化是傳統海洋裝備向高端化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將不斷提高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管理效率。
明標準。海洋牧場和傳統海水養殖,面臨的風險和收益完全不同。海洋牧場向深遠海要食物,仍處于探索、研究階段,相較于傳統的近海養殖和池塘養殖,成本和風險都更高,更適于集團化、規;\營,而不太適合缺乏足夠資金和抗風險能力的個體養殖戶。目前,為享受國家政策紅利,有的地方、企業存在海洋牧場與傳統養殖混淆不清問題。長遠看,海洋牧場和傳統海水養殖各有優劣,海洋牧場并不會取代傳統海水養殖,應該在國家和行業標準中闡明海洋牧場與傳統養殖的界限,依據產品特點明確各自市場定位。當前水產市場格局是由養殖提供大量中低端產品、捕撈提供少量高端產品,海洋牧場的特點決定了其市場定位是提供數量相對較大的中高端產品。為彰顯產品優勢和生態價值,應依照更明確的標準對海洋牧場產品進行生態認證。
耕海牧漁,“種糧”于海。依據2024年7月發布的《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截至2023年,我國已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69個,年產生生態效益近1781億元。展望未來,以自主創新為根基奏響的一曲曲深海牧歌,必將成為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輝煌樂章。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