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也是釋放巨大內需潛力的過程,對于促進消費和投資實現良性循環意義重大。城鎮化“下半場”,將是一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突出城鎮化發展質量的下半場。城鎮化仍將是中國經濟持續前行的重要動力源。
近期,有海外媒體稱“中國城鎮化引擎正在熄火”,他們的主要依據是,近3年中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僅為0.76個百分點,而此前20年這一數字年均保持在1.4個百分點。
單純從數字上看,城鎮化的速度確實放緩了。如果從1978年改革開放算起,我國城鎮化進程歷經40多年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66.16%,提前實現了“十四五”規劃目標。
如對照城鎮化國際指標看,當前我國城鎮化已進入“下半場”,但較城鎮化初期,現在的對比基數變大了,體現到城鎮化增速上自然也有所放緩,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城鎮化已失去動力,恰恰相反,在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上,我們依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最新的國情數據可以支撐上述判斷。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有4.77億;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有1.69億,占全國就業人員比重為22.8%,農業勞動生產率為非農部門的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9倍,農民進城就業愿望仍然迫切,城鎮化率提升還有較大內生動力。
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指出,經過5年努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接近70%,更好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從66.16%到70%,雖不足4個百分點,按照目前城鎮化年均增速計算,實現這一預期目標難度并不是很大,但也絕非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辦到的。
繼續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是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首要任務。目前,我國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須統籌推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著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最關心的穩定就業、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政策,健全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權益維護政策等。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改善民生,還能在擴大消費、穩定市場、加大城鎮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投資等方面,釋放內需潛力。
完善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是增強城市群、中心城市等區域經濟與人口承載力的重要支撐。過去,城鎮化的“上半場”主要依靠大城市推動;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以縣城為主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來接續,有必要通過人口與經濟在區域間的合理分布,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具體來說,要分類推動城市群發展,有序培育現代化都市圈,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質,增強小城市發展活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離不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據測算,即便我國基本實現了城鎮化,仍將有4億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這意味著,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需要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實現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
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也是釋放巨大內需潛力的過程,對于促進消費和投資實現良性循環意義重大。據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約可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拉動約萬億元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可以肯定的是,城鎮化“下半場”,將是一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突出城鎮化發展質量的下半場。未來,城鎮化仍將是中國經濟持續前行的重要動力源。 (作者: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