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AI復活”親人成了熱門生意。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搜索可見,AI復活類商品依據服務層次有不同定價,從讓老照片動起來到可進行實時對話的數字人,標價從10元左右到數千元不等。
AI復活是通過人工智能(AI)技術,在虛擬空間中模擬逝者形象、聲音甚至行為,為用戶提供與逝者“再見面”的體驗。它也被一些網友稱作“賽博招魂術”,在現實中爭議不斷。這一生意的興起,與大模型帶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重大進步密切相關。“大模型如何從燒錢變成掙錢”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AI復活生意給大模型的商業應用帶來哪些啟示和挑戰?
要對技術進步有信心。
技術創新和突破是AI復活實現商業化的關鍵。2020年初,紀錄片《遇見你》在韓國某電視臺首播,內容是一位韓國母親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實現與早逝女兒的“久別重逢”。此項目歷時8個月,耗資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79萬元。這樣的AI復活術成本太高,顯然無法實現商業化運作。而短短幾年后,AI大模型的技術突破就讓相關成本大幅度降低,帶來了巨大的潛力。
當前,AI復活仍面臨許多技術挑戰。比如AI復活的數字人往往缺乏人類情感和復雜反應,與其互動總帶有不真實感。《流浪地球》電影中,圖恒宇嘗試將女兒轉化為數字生命的故事極具吸引力,展現了人類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永生的渴望。但現實中,AI要達到自然交互的真實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遙望未來,更先進的技術,勢必解鎖更多元的商業圖景。
要對用戶體驗有理解。
清明祭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習俗。AI復活生意在清明節前的興起表明,特定的應用場景能激發新興的市場需求。AI企業應當探索那些能夠觸動人心、滿足實際需求的商業化場景,為技術應用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
以數字人技術為例,在情感慰藉方面,它可以幫助人類以新的方式緬懷和紀念逝去的親人;在文化傳承方面,它可以讓歷史人物栩栩如生,讓用戶在互動中體驗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在技能培訓方面,它可以通過數字人老師的“一對一”教學,以更高效率和更低價格滿足人類的學習需求。對用戶體驗有深入理解,對用戶需求有精準畫像,才能幫助相關企業目標明確地提高AI的各項能力,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要對法律風險有防范。
AI復活觸及個人肖像權、名譽權,擅自使用就是不尊重逝者權益。目前,網上已出現多起未經家屬同意AI復活已逝明星而被聲討的案例。此外,AI復活也可能成為詐騙工具,被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做AI復活生意的商戶為規避風險,會在接單時就進行資格審核,只為逝者親屬提供服務,并進行關系確認和形象授權。
我國民法典第994條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在管理規范方面,我國已經出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對企業來說,做AI生意一定要從程序和技術上做到合法合規,才能有序發展。
在AI復活術的商業實踐中,技術紅利和次生災害同時發生,體現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共同特征。面對人工智能的興盛,我們既要正視其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又要從技術、法律、倫理等多方面進行審慎考量和合理規范,讓新興技術在陽光下健康運行。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