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地處“風頭水尾”區域的干旱缺水村,卻如何建成了福建省最大的火龍果連片種植基地?1月23日,在廈門市翔安區大宅村,記者了解到了當地以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動實踐。
大宅村位于草木蔥蘢、人文古跡眾多的香山腳下,由大宅、后宅、陳坂三個自然村組成。村子里的屋后道旁,隨處可見一片片火龍果田。只見一叢叢火龍果樹排列整齊,形似仙人掌的葉片寬大肥厚、綠意盎然,樹下掩藏著智能滴灌管道,田地周邊溝渠環繞、渠水清澈潺潺。
“我們這片農村本來的傳統是種胡蘿卜,但是隨著灌溉條件好了,生態環境美了,我們根據市場情況大膽發展起了火龍果種植產業,經濟效益大大提高。”以前在外打工、后來返鄉創業的村民陳海云告訴記者。
她如今的身份是富美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村里通過將污水治理工作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機結合,構建起了污水固廢全利用零排放體系,現在的大宅成了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陳海云說。
目前,大宅村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400余畝,年產值4500多萬元。此外,大宅還充分開發火龍果生態資源,研發出了酒、面、饅頭、果干等10余種火龍果衍生食品。當地美麗鄉村建設也卓有成效,每逢火龍果成熟期,市民游客慕名而至,采摘、品嘗火龍果,特色民宿十分紅火,還獲得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等稱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前,翔安區具備改造條件的320個自然村已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提升治理,做到污水零排放、全利用。”據廈門市翔安區市政園林局局長李虎平介紹。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水務處處長李志欽告訴記者,近年來,廈門市把農村污水治理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率先在福建省探索推進農村雨污分流,全鏈條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小、散、亂、污”畜禽養殖廢水、農業灌溉用水、溝渠水塘等水體的系統治理工作,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及周邊流域和海域水質環境,讓農村風光更加秀麗、產業更為振興。
“下一步,我們將大面積換種經濟價值更高、味道更好的‘燕窩果’,小小火龍果經濟也要不斷迭代升級,歡迎你們來品嘗游玩。”陳海云熱情地招呼說。(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賀浪莎 王琳 劉春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