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節期間,“菜籃子”產品頗受社會關注。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產品生產者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2.3%,農林牧漁四大類產品價格分別下降0.8%、2.7%、8.3%和0.6%。為引導節日市場均衡供應,保障菜農果農收益,由農業農村部指導的部分果蔬主產區產銷對接活動日前在北京舉辦。
從數據可以看出,2023年“菜籃子”產品生產遇到了階段性價格下行的共性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生產穩定增長而消費增長有限。以畜產品為例,全國肉蛋奶產量實現不同程度增長。其中,生豬出欄保持增長,豬肉產量增長4.6%。牛羊生產穩定發展,牛肉、牛奶、羊肉產量分別增長4.8%、6.7%、1.3%。家禽生產加快發展,禽肉、禽蛋產量分別增長4.9%、3.1%。在消費增長有限的情況下,畜產品價格降幅相對較大就不足為奇了。
我國人口眾多,“菜籃子”事關基礎民生和物價穩定,關系農民收入和農業產業鏈。提升“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穩價能力,既是“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重要考量,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內容。價格漲漲跌跌是市場規律,短期波動自然要妥善應對,長期健康發展更不能忽視。順應消費優化產能,成為業內期待。
優化產能的前提是穩定基礎產能!安嘶@子”產品是生活必需品,具有獨特的需求價格彈性和供給價格彈性。如果沒有基礎產能的穩定,一有風吹草動,價格就會劇烈波動。很多情況下,產能減少1%,價格波動遠不止1%。2010年到2014年,不少地方牛羊養殖的積極性不高,導致牛肉和羊肉價格分別上漲了3倍和4倍。農業生產的天職是保供,沒有產量作后盾,不僅老百姓不夠吃,質量效益也無從談起。
事實上,“兩節”期間“菜籃子”產品供應有充分保障。2023年農業生產向好,為供應打下基礎。2024年以來,生產形勢更趨穩健。以蔬菜為例,此前一些地方出現滯銷賣難、價格走低,反映出供需還有錯位。目前,全國蔬菜在田面積7803萬畝,同比增加86萬畝,預計1月份大部分蔬菜主產區氣溫接近常年或偏高,供應有充分保障。當然,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不能滿足于此。今后,如何讓鮮活農產品生產更適銷對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持續推進。對鮮活農產品來說,產量是保供穩價的底氣,但也不是越多越好,F實中,農產品產銷有時還存在脫節,一邊是不少消費者“買得貴”,一邊是一些農產品沒有充分打開銷路。要順應消費者期待,推動轉型升級,按照市場的信號燈調優生產布局和品種結構,合理安排上市檔期,促進產業效益提升。
需求側的變化應引起更多重視。近年來,同類農產品的地區和季節價差客觀存在,這就是需求側因素在發揮作用。市場變化很微妙,受生產、消費、預期等諸多因素影響,且越來越面對不確定性因素,存在漲跌急轉的情況,價格走向越發難測。要將互聯網這個現代生活的“最大變量”變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最大增量”,使經營主體的決策更科學,不至于在市場短期波動后驚慌失措或盲目樂觀。
更好發揮政府引導服務作用。單個農戶很難獨自應對上述變化,需要產業各方和政府部門共同努力。各地要創新集成農產品營銷促銷政策,打造產銷共同體,實現區域聯動、精準對接。把握市場運行規律,完善產銷信息發布制度和滯銷賣難應急處置機制,圍繞重點品種、重點區域,支持搭建市場化產銷對接平臺,保障農民合理收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