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農業農村部日前印發《關于開展農作物種子認證工作的實施意見》,標志著國家統一推行的農作物種子認證制度正式建立。
種業振興,關鍵在品種。從供種能力看,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95%,在“有沒有、保生存”上有充分保障。從發展趨勢看,水稻、小麥優質專用品種不多,玉米、大豆單產僅是國際先進水平的60%,在“好不好、高質量”上有較大差距。我國農作物種業好比是個橄欖,頂部是水稻、小麥等優勢種源,能完全自給且有較強競爭力;中部是玉米、大豆等種源,能基本自給但競爭力不強;底部是部分設施蔬菜種源,進口依賴程度較高。
今年是種業振興“三年打基礎”的第三年。近年來,很多種業工作都具有基礎性開創性,從種質資源到創新攻關,從種業企業到種業基地,一些過去想解決而沒能很好解決的難題都在破題。面對國內外形勢,我國農產品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的任務越來越重,迫切需要增強重要種源自主可控能力。讓優勢種業企業成為種子市場的供應者、品種更新的推動者,勢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種業振興向縱深推進,品種審定和種子認證自然要雙管齊下。品種審定關注的是品種推廣價值,屬于市場準入必備條件;種子認證關注的是具體產品表現,屬于市場競爭的加分項。品種審定是從培育的新品種中選出了合格的好品種;種子認證則是從繁育的商品種中選出了優秀的好種子。兩者都是符合種業發展需要的制度安排。
種子認證是實現由“好品種”到“好種子”的有效途徑,被譽為好種子的“信用證”。種子質量好不好,直接關乎農業生產效益。此前,由于缺乏種子認證的統一標準,種子市場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與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類似,種子認證并不是強制性的,由生產主體自主申請,認證機構對種子質量開展合格評定,利于實現優質優價。可見,建立種子認證制度,可以驗證種子企業的可靠度。
種子認證是國際通行的種子質量管理模式。種子認證制度起源于歐美發達國家,最具影響力的是國際經合組織的種子認證。主要對種子的品種純度、重量水分、發芽率等進行抽樣檢驗,確保達到最低標準。近幾年,全球種子市場穩步增長,認證種子在國際貿易中的比例逐年上升。而由于缺乏與國際接軌的正式標準,我國種子面臨出口難題。可見,建立種子認證制度,可以提高種業國際競爭力。
從出品種到出好品種,要更好發揮審定對育種創新的“指揮棒”作用。科學把握品種選育推廣規律,建立品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加快培育推出一批高產穩產、綠色優質、專用特用優良新品種,可為促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品種支撐。近期,28個違規國家級審定品種聯合體試驗被嚴肅處理,或被取消資質或限期整改,顯示了有關部門的負責態度。
從出種子到出好種子,要更好發揮認證對種業市場的“凈化器”作用。種子認證是一種質量背書,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為保證種子認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對認證機構的資質條件、審批程序和行為規范要嚴格把關,增強市場和農民對種子認證的認可度。說到底,種業企業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落實生產質量把控。在認證制度的助力下,優秀的種業企業將迎來更多機會,規模做大、產品做優。
期待越來越多帶有認證標志的好種子進入市場。(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