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威2號”正式投產,這是廣東目前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平臺。“閩投霞浦1號”深海養殖平臺在福建下水,建成后養殖水體可達3萬立方米。我國最大深遠海半潛式養殖平臺“寧德1號”順利投放,可實現大黃魚年產值超億元。海工裝備企業、船舶制造和運營企業加入深海魚養殖裝備制造,成為一大趨勢。
發展深遠海養殖,是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水產品等優質動物蛋白的剛性需求增加。但是,江河湖泊生態保護和流域禁捕趨嚴,淡水養殖產量承壓。而長期以來,海上養殖主要集中在近海,方式粗放、密度過大,養殖容量趨于飽和。與畜牧業和淡水養殖相比,深遠海養殖既不直接占用土地資源,又能緩解糧食和畜禽供給壓力。可以說,遼闊海洋是藍色糧倉,水產養殖發展的潛力主要在深遠海。
自20世紀60年代起,我國海水養殖經歷了“藻、蝦、貝、魚、參”五次產業浪潮。現在,第六次浪潮正澎湃發展,除養殖品種的變化外,還實現了由近海向深遠海的轉換,帶動了模式變革。相比傳統養殖,深遠海養殖裝備更先進、技術更領先。例如,廣東珠海一口90米周長的重力式網箱,年產金鯧魚50噸以上,相當于50畝池塘的產量;養殖工船將工廠化養殖搬到船上,配置智能管控系統,可自主游弋選擇海域。
不過,與挪威等國家相比,我國深遠海養殖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從設備來看,在研發設計大型裝備設施、構建大型養殖工船和綜合生產平臺方面存在技術差距。從品種來看,飼養品種少,部分品種與近海養殖品種重疊,部分品種種源依賴進口。從產量來看,我國深遠海養殖年產量約39萬噸,只占水產養殖的很小比例,與年養殖150萬噸大西洋鮭的挪威比相去甚遠。
發展深遠海養殖具有廣闊市場空間,加快發展深遠海養殖是大趨勢。但是,各地產業發展要符合生產力發展階段,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避免不顧條件地求大求快,不宜強調一味地走深走遠。
產業布局要好好謀劃。總體來看,大型設施的深遠海養殖在國內外均處于探索階段,即使是在挪威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與挪威不同,我國沿海每年都會受到臺風侵擾,這就要更謹慎地對待極端天氣等帶來的未知風險。經營行為還要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要求,依法開展環評,科學確定養殖密度。相關地區要科學布局,在充分評估安全、環保等因素的基礎上,規劃布局深遠海養殖,促進產業規范有序發展。
產業鏈條要好好培育。深遠海養殖設施大型化、單體產量高、集中捕撈上市,這意味著成魚銷售一定要有市場。挪威是先有養殖品種和產業鏈,再去建造適宜的養殖設施,而我國大多是先造出養殖設施,再去選品種,這對品種的選擇和市場的把控要求無疑更高。考慮到從設備制造到成魚上市周期較長,要前瞻性研判市場供需,視水產種業、裝備制造、加工流通、品牌培育等全產業鏈支撐情況來推進深遠海養殖。
養殖方式要好好算賬。在深遠海養殖方式中,重力式網箱的復雜海況適應力、養殖集約化程度、生產成本都最低,裝備成本在十萬元到幾十萬元之間;養殖工船的適應力、集約化程度最高,建設維護成本要幾億元;桁架類網箱則居中,成本為幾千萬元。目前看,重力式網箱比較成熟管用,桁架類網箱僅部分盈利,養殖工船還處在探索階段。因此,各類方式應循序漸進發展,以重力式網箱為主、適度發展桁架類網箱、有序發展養殖工船。(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