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一年緩慢下降之后,美國7月通脹數據出現反彈。由于基數效應減退等因素影響,美國通脹近期回升概率較大,在市場和美聯儲的博弈中,可能擾動美貨幣政策實施節奏。
8月10日,美國勞工部公布數據顯示,美國7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2%,高于6月的3%,環比上漲0.2%,與6月持平。盡管7月CPI低于市場預期,但這是在連續12個月下降后,美國CPI同比增速首次反彈。有分析指出,去年同期CPI高企帶來的基數效應正逐步減退,再加上核心服務CPI(除住房外)回升,反映在數據上,近期美國整體CPI增速或有所回升。
通脹反彈并未影響市場的樂觀情緒。7月CPI同比漲幅不及預期的3.3%,再加上7月非農業部門新增就業人數為18.7萬,低于市場預期。這讓一些機構預計美聯儲貨幣政策的節奏將放緩,年內即使不降息,也不會再加息了,保持利率水平不變可能性較大。
去年以來美聯儲的11次加息中,通脹數據恰如美聯儲的指揮棒,撥弄著市場心弦,使其預期如鐘擺一樣來回搖擺。與此同時,忽高忽低、時好時壞的美國經濟數據,又如和聲一般呼應著美聯儲的節奏。表面上,通脹等經濟數據是美聯儲作出加息決定的依據,但綜合美聯儲有關表態看,加息的真正理由往往是美聯儲對數據的個性化解讀,其中有不少判斷難以令市場信服,這成為市場與美聯儲之間分歧不斷擴大的根源之一。
在7月底的貨幣政策會議后,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再次強調降低通脹的決心,稱“要實現通脹率降至2%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分析認為,美聯儲對年內的政策路徑描述得比較模糊,強調未來是否會加息將根據各項經濟指標來決定,包括通脹、就業、消費數據等,但是其“鷹派”底色依舊未變。
需要關注的是,如果美聯儲執意堅持加息,恐怕不得不以一次較小規模的市場出清作為代價,否則債臺高筑的美國經濟出現“硬著陸”風險較大。
類似事件的跡象近期已經有所顯露。8月7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宣布將制造商和貿易商銀行、韋伯斯特金融公司等10家美國中小銀行信用評級下調一級,并將紐約梅隆銀行、美國合眾銀行、道富銀行、北方信托銀行等6家美國大型銀行的信用評級列入下調觀察名單。
穆迪認為,持續加息造成的利率高企、遠程辦公導致寫字樓需求下降,以及金融機構收緊對商業地產項目授信,令商業地產風險敞口擴大成為銀行業關鍵風險,許多美國銀行盈利壓力日益增大。英國媒體稱,美國地區性銀行仍在依賴數以千億計美元的政府融資維持運轉。有分析指出,從過往經驗看,陷入危機的美國中小銀行要么重組要么被大行吸收合并,以此擺脫困局。
更大的風險來自于美國拜登政府。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設立對外投資審查機制,限制美國主體投資中國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領域。此舉嚴重損害中美兩國乃至世界工商界利益,給在華外資企業特別是一些美資企業帶來極大風險,借用拜登先生的話來說,這才是“壞人”干的壞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