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小麥陸續進入集中收獲期。同時,北方冬麥區出現大范圍持續降雨天氣過程,導致局部麥田倒伏或被淹、部分成熟小麥發芽霉變。各地各部門要密切監測會商、及時預判預報,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與氣象部門合作工作機制,采取有力措施科學應對惡劣天氣,抓好小麥搶收和烘干晾曬,牢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氣候資源是自然資源中影響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農業生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防災減災、與自然界博弈的過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導致的糧食減產超500億公斤。在當前氣候變化挑戰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災害異常性和不可預見性越來越大,給農業防災減災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防范應對農業重大氣象災害,強化農業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增強農業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已成為農業防災減災的必修課。
暢通渠道,才能及早做好預報預警。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群眾經常難以及時獲取氣象預警信息,不能盡快開展預防。要加強農業農村與氣象部門溝通會商,對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到位、預報準確、預警及時,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分環節研判降溫降雨影響,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確保廣大農民及時接收到預警信息,爭取防災減災主動權。同時,優化災情報送分工協作、信息共享、應急調度等工作機制,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決策水平。
聯合攻關,提高氣象為農科技含量。如果說預警是防御極端天氣的發令槍,科研攻關就是為災情防控提供強力支撐。應深入開展農業氣象技術研究,推動農業氣象類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加強中長期氣候變化影響及農業適應性研究,優化農業防災減災預警體系建設;開展農業氣象保險研究與服務,探索建立農牧業生產風險托底保障氣象服務模式,幫助農民減輕災害損失。
眼下,我國已進入夏收、夏種、夏管的大忙時節。必須把防災減損、抗災增產擺在更重要位置,進一步壓實氣象服務在農業防災減災救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作用。只有及時把災害性天氣信息傳遞到基層,把專業的預警提示轉化成貼心的防災提醒,持續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體系,才能守好農民的“錢袋子”。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