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出現“連續22小時負電價”,引發輿論關注。由于電價事關各方切身利益,大家普遍關心的是,“負電價”是不是意味著國內新能源發電已步入過剩階段?用戶端是不是可以免費用電了?
要回答上述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電力市場的概念。在我國,電力市場分為中長期交易和現貨交易兩種方式。其中,中長期交易一般是供需雙方簽訂合同,提前鎖定下一年度的供電量和電價。實際中,用戶端常常會出現電不夠用的情況,這就需要在市場上臨時購買,這部分就構成電力的現貨交易。
負電價本質上是對電力現貨市場供求關系的反映。當電力供應出現階段性過剩時,市場報價機制就呈現出負電價。但負電價并不意味著用戶端可以免費用電,目前國內居民電價和工商業電價受短期市場交易電價影響有限,尤其是居民電價是按照政策規定的計費標準來執行的,市場價格波動不大。另外,用戶電費通常按月結算,負電價出現的時長總體有限,通常在電費賬單上也反映不出來。
負電價的出現,在我國電力現貨市場上并非第一次。此次負電價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其持續時間刷新了國內電力現貨市場負電價的時長紀錄。今年“五一”期間,山東地區光照充足,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發電量較高,再加上小長假很多企業停工減產,電力供需平衡被打破,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大于市場需求,體現在現貨市場上就是負電價。
為何要通過負電價來鼓勵電力消費?這是由電力的特性所決定的。與一般商品不同,電力一旦被生產出來,就必須被用掉或存儲起來,否則多余的電力將打破電力系統平衡,影響系統的供電安全與穩定運行。也就是說,電力平衡本身是一個瞬間的概念,當新能源發電量高于用電需求時,發電企業就會降低自己的報價甚至用負報價來吸引更多的用戶購買。這其中,還存在一個兩權相較取其輕的成本選擇:可再生能源的邊際發電成本很低,而火電短期啟停的成本卻很高,采取負電價的做法,目的就是通過減少甚至避免火電的短期啟停,讓火電維持在出力狀態,整體上有利于攤薄運營成本。
負電價也不意味著我國新能源發電已過剩。當前,風電和光伏發電在我國電力總量中貢獻還比較小。隨著電力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未來可再生能源的滲透率將不斷提高,負電價或將成為電力現貨交易市場上的常客。不過,電力市場如果經常出現負電價,這意味著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正面臨著新挑戰:在能源快速轉型期,如何協調好市場化改革與低碳綠色轉型的關系,加快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的新型能源體系,將是電力行業發展不可回避的新課題。
從某種意義上看,負電價的出現也并非壞事,它在實時反映區域電力供需特點的同時,也更加充分地體現了電力的商品屬性,有利于引導市場資源的更優配置。當前,負電價持續且長時間出現,越發凸顯出儲能系統的重要性,釋放出加大新能源儲能建設的市場信號。
理想狀態是,如果儲能產業能跟上新能源發展的步伐,負電價或許就不會出現了。換言之,未來儲能行業發展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而通過儲能技術的開發應用,反過來也將促進新能源產業走一條更加綠色、高效、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作者:顧陽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