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超算互聯網聯合體成立,首批15家區域、高校超算中心意向入網。這個消息意味著,未來算力將如同電力那樣走進千家萬戶。
超算互聯網是打造國家算力底座的基建工程。就像電力賦能工業經濟,算力在數字經濟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電子支付、地圖導航、天氣預報……這些人們熟悉的應用場景背后都需要算力支撐。據測算,算力每投入1元,就將帶動3元至4元的GDP增長。我國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近5年來算力核心產業規模平均每年增長30%以上。從消費互聯網的普及到產業互聯網的崛起,再到最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發,全社會對算力的需求一路狂飆。算力需要持續進化,才能支持和促進生產力的躍遷。
而超級計算機就是可以提供最強算力的“超級大腦”。目前,全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已超過每秒百億億次,相當于10億臺運算速度每秒10億次的筆記本電腦同時參與計算。可以說,超級計算機已成為體現國家創新能力的國之利器,把這些“超級大腦”聯合起來,組成超算互聯網“超級戰隊”,無疑將增強我國在超算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超級大腦”進萬家,要過幾道關?
先是均衡關。我國算力設施分布不均衡,超算中心大多數位于東部地區,這里貼近用戶側、算力需求也大。但超算中心是耗能大戶,東部地區人口密集、工業發達,本身就能源緊張,而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具備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的潛力。把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推進“東數西算”,一方面需要在西部建設更多超算中心、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另一方面也要突破現有單體超算中心運營模式,建設高效連接的高速網絡,加快推進超算算力并網互通。這樣既能緩解東部能源緊張,也能為西部開辟發展新路,還能實現超算算力的跨區域資源整合。
還要過標準關。標準不完善是制約我國數字經濟邁向更高水平的瓶頸之一,需要通過制定算力資源接入、共享、交易、監管等標準,真正把超算互聯網建成全國一體化的公益性資源平臺。要堅持標準的公平性和統一性,以保證將各級超算中心、云計算企業、科研機構等不同來源的算力、數據、軟件、應用等統一為超算資源并整合到一起,讓各區域、各產業都能通過超算互聯網獲得穩定可靠的算力。同時,也應注意標準的兼容性和開放性,為超算互聯網的未來發展與演進留足空間。
應用關也是一大挑戰。我國超級計算機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但超算應用主要限于天氣預報、大型工程設計和基礎科學研究等傳統領域,存在算力資源閑置現象。應用軟件不夠豐富,應用成本較高,讓我國的超算應用依然“陽春白雪”,尤其工業企業等應用與國外比還存在相當差距。補齊超算應用的短板,需要鼓勵超算應用軟件的自主研發和推廣,降低超算應用門檻,通過市場化的運營和服務體系緊密連接供需雙方,打造成熟的自主可控產業生態。
國家超算互聯網建成后,任何地方、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獲得大數據算力,社會各方可以像使用微信一樣使用超算。期待“超級大腦”進萬家早日實現,這是挑戰,更是機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