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對12個互聯網平臺共計350家“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了體驗式調查。調查發現,當前市場上“第三方測評”賬號眾多,但測評方法和標準五花八門,測評質量參差不齊,涉嫌“以商養測”及“以測養商”現象更是屢見不鮮,難以保證公平性。
消費是一種深受信息傳播影響的經濟行為。在消費市場上,公正、科學的測評既能為人們提供決策參考,化解“選擇的煩惱”,也能對企業和商家形成監督,倒逼其進一步優化產品、提升服務。它們往往比代表商家利益的商業廣告更可信,也比一般消費者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價更專業。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需要健康的“第三方測評”。
與現行的國家質量監督抽查、企業自主委托的檢驗檢測不同,如今活躍在自媒體平臺上的“第三方測評”,通常是未取得相關資質認定的組織或個人,通過自身測評或引用對比專業檢測結果等方式,對市場上各類商品進行比較,并將結果自行發布推廣。在不少消費者看來,“第三方”代表著公正、專業、真實。然而,有的名為“第三方”的機構,看似測評,實為帶貨;還有的機構為追逐利益虛假測評,以測評之名為劣質產品背書。凡此種種,既誤導了消費者,侵害了消費者權益,也損害了企業的商業信譽,破壞了健康的行業生態。
當前,消費市場呈穩步恢復態勢,提振消費信心比以往更加重要。越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越要對虛假測評、“以商養測”等行為加強治理,引導“第三方測評”規范發展。通過依法整治,營造安全可信、公平有序的消費環境,有助于提振消費者信心,也有助于激發消費市場潛力。
“第三方測評”要規范發展,首先自身應經得起測評。為此,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需要協同發力。一方面,強有力的監管不可或缺,通過設置“第三方測評”準入門檻,加強審查力度,從源頭上堵住行業漏洞,給相關從業者立好規矩、畫好紅線,對涉嫌造假的測評者實施嚴厲處罰。另一方面,夯實測評機構的主體責任,做到“誰測評、誰負責”,引導經營者提升合規意識,提高質量標準,切不可因“五斗米”砸了專業招牌。守住真實、公正這一測評生命線,“第三方測評”才能真正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 (祝 偉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