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實施10周年工作座談會召開。會上透露的一個信息引發關注:我國的企業創新調查基本實現對創新活躍行業領域的全覆蓋,年度調查對象總量已逾100萬家,遠遠超過世界其他經濟體。
國家創新調查為何納入逾百萬家企業?
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做好企業創新調查,既是算科技賬,也是算經濟賬。
從科技創新統計體系看,我國目前已形成企業創新調查與R&D(研究與試驗發展)統計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科技創新統計體系,調查范圍覆蓋全國超過100萬家企業、2400多所高校、6800多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非企業單位,成為世界體量最大的創新統計調查體系。
從國民經濟統計體系看,我國已于2016年對研發支出核算方法進行了改革,將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R&D經費投入,不再作為中間投入而是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計入GDP,進一步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核算與國際標準的接軌。而企業正是我國R&D經費的主要提供者。2021年,企業R&D經費占全社會R&D經費比重達到76.9%,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
調查不全面,就沒有發言權。當前,我國經濟繁榮曲線與企業創新曲線同頻共振,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創新創富大潮。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技術創新企業數達到20.9萬家,占全部工業企業比重為47.4%,比2016年提高15.7個百分點,整體創新活躍度已接近歐盟平均水平。高新技術企業數從2012年的4.9萬家增加至2021年的33萬家。
隨著企業的創新活動日趨活躍、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強化,納入國家創新調查體系的企業數量增加、調查范圍擴大,是題中應有之義。下一步,我們如果想更準確反映科技創新活動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率,還需要探索將更為多元的創新活動主體和新興業態納入統計監測范圍。屆時,納入國家創新調查的企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調查不準確,同樣沒有發言權。統計數據質量是調查統計工作的生命線。百萬家企業納入國家創新調查,有利于我們圍繞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卡脖子”核心技術突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重點難點問題加強數據統計和分析研判,為風險預警和前瞻布局提供決策支撐。但隨著科技創新統計指標越來越多地與相關政績考核、政策落實掛鉤,個別地方違法干預統計數據的苗頭開始顯現,科技創新統計數據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隱患。
從管理層面,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數據質量管控機制,為納入創新調查的企業提供便捷安全的糾錯反饋機制,加大統計執法檢查力度,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從數據層面,我們可以強化部門間統計數據共建共享,消除信息孤島與數據壁壘,實現數據標準與格式的統一。
2022年底,我國企業數量已經歷史性地躍上5000萬戶的大臺階,而納入國家創新調查的逾100萬家企業其實只占企業總數的約2%。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企業投入創新,用創新引擎照亮新時代前進的腳步。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