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顯示,我國2022年實現農業保險保費規模超千億元,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全球第一地位進一步鞏固。
一場臺風或者洪水之后,農田一片狼藉,農民汗水和心血全部付之東流,這就是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常見場景。農業保險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我國農業保險用十幾年時間走過了農業保險比較發達國家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織就農業生產“安全網”。
農業保險和其他險種相比,最大的特點在于政策性。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較大,而且廣大農戶保費承擔能力或保險意愿相對有限,決定了純商業的農業保險難以持續,必須有國家財政的支持,這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必須解決農業生產面臨的一系列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這是我國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的重要原因。2022年,我國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超430億元,如果再加上地方財政補貼則規模更大,在全部涉農支出中占不小的比例,就足見國家對發展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
“保費規模全球第一”,反映出我國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對農業生產保障能力的提升。同時,應該看到,農業保險做“大”了,但還未真正實現做“強”。從發展現狀看,必須正視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農業保險覆蓋面、品種和標準還比較低。農業保險的實施有賴于信息系統支撐,目前信息化建設還較滯后,數據信息支撐相對較弱。從橫向看,我國農業保險深度、密度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農業保險由大到強的關鍵點,在于高質量發展。“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當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任務更加艱巨,“三農”領域風險保障需求日益增長,要通過高質量發展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
高質量發展農業保險,要持續推進“擴面、增品、提標”,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我國農業保險從覆蓋個別品種到覆蓋種植業、養殖業、林業、地方優勢特色農業等一系列農產品,從“保物化成本”到“保完全成本或保種植收入”,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完全成本保險覆蓋農業生產的總成本,包括了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基本上可以讓投保農戶“旱澇保收”。目前,農業保險“擴面”還需持續推進,進一步覆蓋到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更多大宗農產品。同時,要通過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更好助力農民增收。
高質量發展農業保險,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保險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化水平。實施農業保險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衛星遙感、測繪、大數據、無人機等技術得到普遍應用。保險機構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理賠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高質量發展農業保險,農民獲得感和滿意度至關重要。目前,不少農民對農業保險政策還了解得不夠,還有不少人參保意愿、積極性不強。從農業保險政策的頂層規劃,到產品設計,再到基層服務體系,都有必要不斷提高“含金量”,增強吸引力、提高獲得感。
財政支持是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重視提高財政補貼資金效益。保費補貼不是“唐僧肉”,應加強資金審核和監管,嚴防虛假理賠、套取補貼,保障財政資金安全。同時,要突出正向激勵,強化績效目標管理,確保農業保險政策精準滴灌,真正發揮實效。
推動從農業保險大國向農業保險強國跨越,農業生產、鄉村振興則能獲得更有力保障,中國人的飯碗也一定會在自己手上端得更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