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權威解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2年12月02日 07:51   來源:上海證券報   

  ——專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只有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升級,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構建起新發展格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是構建比較完整協同、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二是構建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體系;三是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四是構建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五是構建功能合理、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六是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七是構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

  記者 梁敏 于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如何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如何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如何以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道路?帶著這些問題,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豐富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上海證券報: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各國現代化的哪些共同特征?

  劉守英:各國現代化具有發展變革性、制度創新性、價值引領性、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自覺性、全球開放性等共同特征。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現代化的共同特征:

  體現了發展性的共性。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其根本在于發展。

  體現了制度變革推進的共性。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通過制度變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境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本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從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權利逐漸開放的體制秩序支撐著小康為核心的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臻完善,奠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制度基礎。

  體現了價值引領的共性。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中國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與新時代的價值引領。

  體現了物質變換自覺性的共性。針對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非常注重資源和環境保護、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在高速工業化城市化階段,設立耕地紅線,確保耕地和糧食安全,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從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向綠色發展的轉變。

  體現了開放與全球化的共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大幕,以開放促改革。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加入世貿組織,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以我國的生產要素優勢參與國際大循環,成為“世界工廠”,推動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進入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優化對外開放格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上海證券報: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哪些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

  劉守英:由于不同國家的初始條件不同、制約不一,現代化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中國共產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特色。在現代化的內涵上也體現出中國現代化的獨特性。

  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這一基本國情,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約束,也是可利用的條件。我國有14億人口,是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蘊含著巨大的增長空間。但是,我國巨量的人口規模很大部分在農村,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階段,農民的現代化是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現代化的重中之重。中國式現代化將全世界18%的人口帶入現代化,從根本上改變現代化的世界版圖,這就使得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具有人類現代化一般意義上的發展性,而且更具特殊的意義和廣泛影響力。

  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要通過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使不平等程度縮小,防止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本質上是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優勢促進公平,也可以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共同富裕。

  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倡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必須通過經濟現代化,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的現代化強國,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另一方面,要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轉變。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用系統論的整體思維方法推進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和生態、減排降碳,持續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五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立足世界格局的變化,著眼于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需要,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以“多邊主義”為內核的新型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上海證券報:如何以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道路?

  劉守英: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建立高標準市場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是起好步、開好局的前提。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創新是關鍵和首要的支撐條件,要在宏觀上發揮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力量攻關,運用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國家戰略科技資源的重組和有效使用。同時,在微觀上特別研究如何落實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創新的主體,在體制機制上研究如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我國的創新能力,從而打通堵點、接續斷點,解決“卡脖子”問題。

  此外,必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資本和科技能力不夠、國內需求不足、市場體系不完善、治理能力不強等情況,我國選擇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戰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對我國快速工業化,成為 “世界工廠”,增強我國經濟實力,提高在全球經濟的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經濟再平衡成為世界經濟演變的邏輯主線,產業分工體系和區域布局正在發生廣泛深刻調整,經濟原有供需循環受到干擾甚至被阻斷,應對世界變局的關鍵在于辦好自己的事,統籌好發展與安全,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抵御外部風險。

  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內含超大的市場規模,具有不同區域的騰挪和錯位發展空間優勢,也有利于支撐強大的內需和發展主體性。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4億多人的中等收入群體,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優勢、創新發展優勢和抗沖擊能力優勢。同時,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強大供給能力。利用和發揮好這些優勢,不僅有利于應對外部風險沖擊,而且有利于實現全體人民的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必須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暢通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安全性,不遺余力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全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進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全局性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上海證券報:落實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最關鍵的是什么?

  劉守英: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只有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升級,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構建起新發展格局。

  一是構建比較完整協同、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培養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鏈安全,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二是構建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體系。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強大的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降低物流成本。使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構建與現代產業體系相匹配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三是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提高基礎設施利用和配置效率,增強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

  四是構建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五是構建功能合理、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六是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以資源集約利用助推高質量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

  七是構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上海證券報:為什么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未來要怎么做?

  劉守英: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要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

  從各國現代化的經驗看,富國與窮國的差距在于產品與產業復雜度的差異,更在于內含于產品與產業的知識含量差異形成的比較優勢差異,越是富裕的國家,知識在產業和產品中的價值越高,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產品越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勞動力優勢和園區發展模式成為“世界工廠”,與此同時,產品復雜度不斷提高,在國際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產業也在增加。

  必須進一步提高我國產品和產業的復雜度和在全球的競爭地位,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要為企業和企業家創新提供良好環境,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勞動生產率,培育更多“專精特新”隱形冠軍。要切實降低企業成本,減少行政審批,優化環保、消防、稅務、市場監管等執法方式,降低企業合規成本,降低電力電網交易成本,降低物流成本。

  上海證券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如何理解建設數字中國對實體經濟的作用?

  劉守英:數字經濟發展應該著眼于實體經濟,充分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要將數字經濟全面融合滲透到傳統產業,推動傳統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利用數字技術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整合,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的高水平融合。

  此外,在數字技術核心層進行大量投入,增強我國在數字技術核心層的自主創新能力。利用數字經濟將交易服務轉移到虛擬空間,打破地理區域空間限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將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提升其他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促進生產要素的協調力。利用數字技術促進企業采取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提高供給質量,更好滿足消費需求。通過數字經濟促進消費理念升級,培養新的消費習慣。

  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塊短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上海證券報:為什么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劉守英:當前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發展的步伐仍較為滯后。以下幾組數據可以證明: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雖由2009年的3.33倍降至2021年的2.5倍,但仍高于東亞主要經濟體1.4倍左右的水平。在城市的就業收入中,2021年農民工月收入為4432元,而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5240元、非私營單位職工月收入則達到8903元。

  二是城鄉居民財產比值在過去10年快速增長,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比近年來維持在10倍以上。

  三是當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約為農村居民的2倍,城鄉消費差距在2021年已擴大至14391元,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高出城鎮居民4.1個百分點。

  四是農村在基本社會服務的一些方面仍存在空白,且已有的基本公共服務在質量上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

  五是農戶勞動生產率不高、現代生產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能力不足,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健全。2020年占總就業人數23.6%的第一產業勞動力僅創造7.7%的GDP份額。

  上海證券報:如何補齊短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劉守英:農業農村現代化決定國家現代化成色。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農業成為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短板,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不同步,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農業要素組合失衡,農業成本高,影響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

  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構建城鄉融合形態與發展,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與順暢配置。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實行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產業革命,提升種業安全和產業振興,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提高鄉村產業復雜度。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和鄉村轉型。促進城鄉互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城鄉權利。

(責任編輯:佟勝良)

權威解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2-12-02 07:51 來源:上海證券報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少妇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亚洲 | 日韩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 永久性国产盗摄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