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黃泰巖: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

2022年04月21日 06:32   來源:經濟日報   黃泰巖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塑造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準確、科學理解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對于全面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新發展格局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確保把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二是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不斷鞏固和增強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三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增加就業和收入,創造需求能力,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四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五是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本要求。這五大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構成了有機的內在邏輯體系。

  國內大循環是主體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這既是經濟強國建設的一般規律,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立足國內循環發展經濟,是建設經濟強國的一般規律。比如,首先爆發工業革命的英國,工業革命帶動工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同時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生產與消費相互促進,使得英國工業獲得快速發展,很快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也要看到,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一些國家和地區雖然通過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成功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但由于對國際市場過度依賴,經濟發展具有脆弱性。比如,拉美一些國家對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過度依賴,導致其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這些是支撐我國形成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中堅力量。同時,城鎮化快速發展以及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亦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形成提供了強大動力。2021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9.1%,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可以說,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整體上看,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可以使我們更好地防風險、穩增長,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為我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重要保障。

  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

  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新發展格局,內需的持續穩定增長是基礎,特別是在逆全球化愈演愈烈和世紀疫情對經濟發展構成嚴重沖擊的情況下,巨大規模的市場資源顯得尤為重要。擴大內需并不是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沖擊的一時之策,而是要使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我國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進一步鞏固和增強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具有現實可能性。

  第一,經濟穩定增長不斷形成更加龐大的市場需求總量。其一,作為人口眾多的經濟大國,我國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特別是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能夠形成超大規模市場,形成可觀的消費總量。其二,穩健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將會釋放出巨量的增量市場需求。根據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一發展目標,我國就要保持年均5%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其中展現出巨大的消費增量前景。其三,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下,中等收入群體的海量增加將成為釋放巨大消費需求的中堅力量,從而推動我國市場需求總量持續穩定增長。

  第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不斷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新需求。按照世界經濟發展經驗,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后,居民消費結構進入升級通道,從而將不斷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新需求。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穩步升級,消費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和層次化特點,新的消費熱點不斷涌現。比如,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結構中的占比不斷提高,催生居民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居民對個性化、創意化產品的追求,對品質化、品牌化產品的追求,對綠色化產品的追求,催生居民品質消費需求和綠色消費需求等的快速增長。

  第三,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創造出巨大的市場新需求。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顛覆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創造出巨大的居民消費市場新需求。比如,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帶來了信息服務消費的快速增長,而信息服務消費的快速增長又直接帶動了信息服務業的高速增長;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亦帶來了商品消費提檔升級和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等等。

  第四,投資仍有巨大增長空間。一是我國工業化發展尚不平衡,中西部加快新型工業化必將帶來大規模投資。二是隨著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必將引致大規模投資,加快服務業發展也必將帶來大規模的服務業投資。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快速發展,將引發對新基建、新產業、新技術的大規模投資。四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仍需要大規模投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

  在不斷鞏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情況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就在于暢通國內大循環,使我國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從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成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暢通國內大循環,就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要看到,供需錯配不是供給和需求的總量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為產能過剩和需求過剩并存。供需錯配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給結構升級滯后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從而導致一方面消費結構升級使傳統供給出現過剩,另一方面新供給不足使消費被抑制或外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一定意義上說,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約因素,意味著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供給和需求的這種錯配是經濟發展進入一定階段的經濟體必然出現的一般現象。

  既然供需錯配的根本原因在供給側,那么,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堵點、斷點,就成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重點所在。這是因為:滿足人民對產品品種、品質、品牌的需求,就需要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級;滿足人民對個性化、創意化消費的需求,就需要通過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等,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滿足人民對服務消費的大規模需求,就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適應人民對生態、安全等新需求的快速增長,就需要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推進綠色發展;適應人民對數字消費的快速增長,就需要通過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總的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增強供給體系韌性,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科技創新是強大動力

  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競爭,是關鍵核心技術競爭。只有自主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從根本上暢通國內大循環,確立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

  第一,科技創新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這是因為:一方面,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導權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里,就不可能有獨立自主的國內大循環,就會喪失經濟發展的主導權,國內大循環隨時就可能被外部沖擊中斷。另一方面,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全面加大技術遏制的情況下,這些受制于人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學不來、買不來的,必須靠自己拼搏。

  第二,科技創新是擴大內需的關鍵。在居民消費升級的新形勢下,擴大內需不僅要靠需求管理,更要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技術創新推動的供給結構升級相對滯后于需求結構升級,從而導致新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被抑制或外流。同時,技術創新形成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不足,還沒能創造出足夠規模的新需求。比如,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近年來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較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對消費增長的貢獻仍然不足。因此,只有加快科技創新,運用新技術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才可以創造出更多新產品和新服務,為擴大內需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第三,科技創新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這是因為,一方面,改造傳統產業,通過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和品牌認可度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這有賴于數字技術的自主創新。比如,我國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對多品種多層次的芯片形成了巨大需求,但我國芯片自給率嚴重不足,特別是高端芯片基本依賴進口。因此,不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難以推進。另一方面,加快發展服務業,通過不斷擴大服務供給數量和提升服務質量更好滿足人民對服務消費快速增長的巨大需求,需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這有賴于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亦需要技術的自主創新。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基本要求

  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還必須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我國發展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第一,國內大循環離不開更加開放的國際循環。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已經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并開始積極引領經濟全球化。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來看,雖然我國尚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但已經開始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邁進,全面嵌入國際分工體系,這就需要積極促進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協調發展;從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高質量發展來看,我國必須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彌補自身要素短板,這就需要積極促進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協調發展。總的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第二,國際循環必須以國內大循環為基本盤。目前經濟全球化雖然受到了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等逆流的阻礙,但發展方向從未改變、也不會改變,我國將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此,我國將積極構建沿海與沿邊、“引進來”與“走出去”、貿易投資開放與制度型開放相互協調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順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克服經濟全球化遇到的逆流和險灘,就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基本盤,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好把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主動權和規則制定權。

  第三,國際循環有助于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要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增強我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競爭力,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目前,我國產業仍處于國際分工體系的中低端,技術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人才數量和質量仍然是高質量發展的短板。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貿易強國、數字強國,就必須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堵漏洞、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不斷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打造我國發展新優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原校長、中國興邊富民戰略研究院院長黃泰巖)

(責任編輯:王炬鵬)

黃泰巖: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

2022-04-21 06:32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在线亚洲精品专区线路一 | 欧美制服丝袜另类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AV综合AⅤ国产AV综合 | 亚洲影视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大型AV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三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