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之下,歐洲凜冬已至。從奧地利到荷蘭、從德國到英國……隨著疫情持續惡化,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近期被迫再度收緊防疫措施。經歷數輪疫情反復后,歐洲的教訓已清楚地表明:“嚴格防控堅持動態清零”和“在管制放松間持續切換”這兩條防疫路線孰優孰劣一目了然,除此之外,現階段不管不顧地“與病毒共存”只會讓更多生命受到傷害。
11月19日,奧地利政府宣布從22日起實行全國范圍的封鎖,最初將持續10天,最多20天,奧地利因此成為西歐率先重新實施全面封鎖的國家。德國衛生部長施潘19日也表示,不能排除德國封鎖的可能性。此前一天,奧地利和德國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雙雙創下新高。與此同時,第四波疫情正在從英國到法國、從波蘭到荷蘭等廣大歐洲地區迅速蔓延開來。世界衛生組織16日周報顯示,歐洲地區在此前一周內,每10萬人7天內新增確診病例230例,為全球最高。
歐洲衛生專家認為,歐洲近期成為全球疫情“震中”,與冬季來臨、過早“解封”、疫苗接種不足等因素有關。這種看法面面俱到,卻淡化了導致歐洲疫情防控不力的最關鍵因素——過于看重疫苗接種的效果,在嚴格防疫上左右搖擺。
疫情暴發之初,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朗斯即拋出“群體免疫”理論,在全球收獲了一批擁躉,也指導了歐美許多國家的抗疫工作。如今,歐盟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口占比為67%左右,依然無法遏制第四波疫情的急劇擴散,出現醫療資源緊缺現象。在疫苗接種率較高的英國,雖然超過79%的人接種了兩劑疫苗,但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980萬,占英國人口比重14.6%左右。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新增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入冬后屢創新高,各州輪流迎來疫情高峰,絲毫未見緩和跡象。現實的鐵壁面前,“群體免疫”論被撞得頭破血流。
抗疫失策導致疫情持續擾動經濟增長,甚至有不斷加碼的風險——今年下半年以來多國出現的“用工荒”和供應鏈危機即是明證。歐洲一年多來不得不在“嚴格抗疫”和“經濟復蘇”的政策選擇中來回搖擺,陷入“嚴格管控—解封—疫情反彈—再管控”的怪圈。放松疫情防控往往打著恢復經濟的旗號,然而放松防控往往導致疫情反彈,進而拖累經濟。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有關國家人均預期壽命的大幅降低,逐漸浮出水面的疫情后遺癥問題將帶來更加深遠的負面影響。
與歐美持續反復的防疫路線不同,中國去年以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民生保障之間的關系,堅持嚴格的防控,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目標,取得了抗疫的巨大成果。實際上,歐美如果客觀理性對待中國的動態清零策略,以其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條件,抗疫工作未嘗不能迎來轉機。然而,有關國家不僅無視中國的成功經驗,一些人還污蔑中國防疫措施成本過高,甚至急切宣布“與病毒共存”,試圖在動態清零和持續反復之外,走出應對疫情的第三條路。
只不過,哪里會有這樣的路呢?現階段選擇“與病毒共存”的結果,無非是放任更多的生命受到傷害罷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