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多家國際機構和組織不約而同發出警告,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應對乏力,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前景依然嚴峻。全球不均衡復蘇正導致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而這對世界經濟的長期傷害較疫情有過之而無不及。
10月13日,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使近1億人陷入極端貧困,導致全球各地在減貧方面倒退數年甚至數十年。10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發表公報,呼吁加快新冠疫苗普及,遏制疫情蔓延,阻止全球經濟復蘇分化趨勢。10月17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國際消除貧困日致辭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破壞,復蘇不均衡正在加劇南北差距。
有分析指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本已是全球經濟治理面臨的最大難點,疫情暴發更使有關問題進一步惡化。世界銀行研究顯示,疫情加劇了國家之間的不平等,2021年發達經濟體人均收入預計增長近5%,而低收入經濟體人均收入僅增長0.5%。短期內,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率高企,就業機會減少,食品、水、電力短缺,工廠和港口關閉,物流及供應鏈瓶頸等問題。中長期看,南北差距的擴大將傷及世界經濟增長前景,使得出現各類風險的概率增加。
“疫苗鴻溝”是眼下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各經濟體間呈現增長分化趨勢主要是因為疫苗獲取能力和政策支持上的顯著差異。為此IMF提出了加快疫苗普及,爭取實現全球疫苗接種率今年年底達到至少40%、明年年中達到至少70%的目標。有觀點認為,跨越“疫苗鴻溝”需要提供有成本收益的切實可行的方案,特別是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不僅需要加大支援力度并切實履行已有的疫苗捐贈承諾,更需要加強與疫苗生產商的協調力度,取消對疫苗及其生產原料的貿易限制。
“融資鴻溝”則是近期浮現出的新難點。由于各國財政實力和政策存在巨大差異,加劇了南北國家的分化趨勢。一方面,發達經濟體的財政政策不僅為經濟活動和就業提供支持,而且由緊急救助轉向促進綠色和數字化變革的公共投資。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大部分人口仍未接種疫苗,融資約束增加,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減弱。
從中長期看,如果不能遏制疫情引發的南北差距擴大勢頭,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能力和空間恐怕會被限制。IMF財政事務部主任維托爾·加斯帕爾日前就此表示,疫情給低收入國家帶來的持久傷害容易被掩蓋,“將在貧困、不平等和公共財政等問題上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已成為世界經濟面臨的突出矛盾。盡管以中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在為改變這種狀況呼吁和行動,但依然不夠,尤其是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在有關問題上漠不關心甚至以鄰為壑,遲滯了全球的實質性復蘇。在全球經濟面臨通脹和債務高企等多重挑戰面前,不斷擴大的南北差距只會造成新的障礙,只有通過多邊合作,才能真正使世界經濟早日走出困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