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神舟十三號的成功發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位航天員已奔赴中國空間站,他們將在太空中工作生活6個月。在我國,常住人口的統計時間標準為半年,即一年內在某地住滿半年即為該地常住人口,按照這一標準,這3位航天員就是中國首批“太空常住人口”。這也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執行長達半年的空間駐留任務。
這不禁讓人感慨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進步之速: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才迎來第一位中國訪客楊利偉;僅僅18年后,中國人就建起了空間站,實現了太空常住。
太空居,大不易,首先需要很高的成本。已經運行了20多年的國際空間站,每年維護費用高達40億美元,光宇航員平均每人每天花費約750萬美元。如此高成本,為啥中國人還要爭當“太空常住人口”呢?
太空常住是探索未知的需要。
可以常住的空間站,本身就是非常難得的微重力實驗室。在地面上創造的微重力實驗環境每次只能持續幾秒鐘,而空間站長期太空飛行所提供的近乎無限時的微重力科研條件,可以得出在地面得不到的實驗結果。研究微重力環境下各種物理和化學過程,能給基礎科學帶來前所未有的發現;利用微重力環境,可制備在地面條件下難以獲取的新物質、新材料;微重力環境下的細胞生長也與地球不同,能讓我們更深切地認識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
空間站不僅提供了微重力環境,還可以幫助我們長期觀測地球,同時獲得空間站運行軌道內的太空輻射和電磁場長期數據,可以研究其對人類身體、各種儀器和材料的影響等。
見多才能識廣。浩瀚宇宙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寶庫,空間站是通往寶庫的橋頭堡,太空常住人口就是橋頭堡里的先遣軍。中國人不能缺席新一輪的科技革命,那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太空常住人口”。
太空常住是星辰大海的起點。
探索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發展的永恒動力。只有通過不斷的技術積累,我們才能監控預測氣候變化,拓展生存空間,從行星文明邁向星系文明。
未來,將有更多中國人進入更遠的太空,現在,我們需為此積累經驗、做足準備。中國空間站有人類長期在軌生活并進行空間技術實驗,這是為將來更長距離、更大規模星際旅行展開的預演。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各種創新技術的試驗場,集成各領域的高、新科技成就,同時又給各領域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繼而推動和促進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
萬里之行始于足下。太空常住是我們邁向星辰大海目標的起點,中國空間站也將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太空實驗室,必將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獨特貢獻,中國的“太空常住人口”也必將越來越壯大!(佘惠敏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