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
GDP增長6%以上符合現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其中明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我認為這個目標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現實情況的。”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員張兆安對記者說。
過去一年,在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等多重嚴重沖擊,去年我國GDP實現了2.3%的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張兆安代表認為,由于出臺了一系列精準及時的政策措施,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得到了較好化解,我國較快、較穩地實現了復工復產,使經濟增長保持在相對比較穩定的狀態。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預計今年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不會像去年那么大,在去年增速較低的基礎上,GDP實現6%以上的增長速度應該是能夠實現的。
張兆安代表稱,為了確保這一增長目標順利實現,今年政府部門還需要出臺一些有力舉措。從微觀經濟層面來講,在延續去年“六穩”“六保”政策的同時,報告提出了許多助力企業發展的新措施,包括延長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實施新的結構性減稅舉措、提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以及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征收所得稅……這些實打實的舉措將有效增強廣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和動力。
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國內市場將會進一步壯大。張兆安代表認為,去年以來,各級政府部門出臺了很多擴大消費、提振內需的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緊緊圍繞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進消費與投資有效結合”,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僅可以保障我國實現今年的經濟增速目標,還將有利于未來的持續健康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哲)
全國政協委員張水波
多措并舉穩定就業市場
在一系列精準政策的實施下,2020年新增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186萬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充分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主任張水波表示,在具體實現路徑上,可從三個層面考慮。
在政府層面,應保持政策的連續性與可持續性,優化和落實減稅政策,同時在社保、貸款、生產要素價格等多個領域為企業減負賦能。進一步加大改善營商環境的力度,保市場主體的關鍵是要對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尤其是對極大吸納新增就業的民營企業應持續關注,使得市場公平開放、企業經營規范有序,有效激發企業的活力。“市場主體壯大了,就業崗位就會實現穩定增加。”張水波委員說。
在企業層面,應抓住新發展格局機遇,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貫徹到企業發展中,只有將企業發展方向與國家發展戰略相融合,企業發展才能更有空間和潛力,才能更可持續。張水波委員表示,“要積極推進國企改革,提高企業活力和效率,企業發展壯大,才能持續地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
在就業者層面,“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有時很難立即找到理想的工作。要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先就業、后擇業,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能力,為未來獲得更好工作機會做好準備。”張水波委員說。
張水波委員表示,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新增就業目標一定能夠實現。(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睿)
全國政協委員陳曉紅
物價漲幅有望控制在合理區間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陳曉紅表示,這一目標是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今年物價漲幅有望繼續控制在合理區間。
2020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2.5%,實現了既定目標。陳曉紅委員說,取得這一成績非常不容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生豬供給持續偏緊,洪澇和低溫異常天氣等多因素干擾,我國保供穩價壓力較大。對此,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應對措施。我國積極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在短時間內控制住國內疫情,并及時打出財稅、貨幣、產業等政策“組合拳”推進生產恢復,確保物資供應穩定。同時,積極暢通供應體系,重點推動生豬產能恢復,降低了豬肉價格對CPI的影響。
陳曉紅委員表示,2021年我國CPI有望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是因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生豬產能逐步恢復,有望帶動豬肉價格穩中趨降,而且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疫情對供給端影響減弱。
陳曉紅委員提示,今年以來,石油、有色金屬、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一定的漲價壓力,對此要加大疏導力度,穩定市場預期。應大力發展生產,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供應。應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暢通鮮活農產品運銷“綠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和主要農產品臨時收儲制度,增強市場調控能力。應加強價格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應完善補貼制度,不讓物價上漲影響低收入群眾的正常生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睿)
全國政協委員顧學明
進出口穩量提質融入新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對2021年中國外貿發展的預期目標是‘進出口量穩質升,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實際上對我國今年的外貿工作提出了三大目標。”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
“首先,從外貿發展速度上要求穩字當先,是對我國實現6%以上經濟增長的呼應。”顧學明委員表示,穩外貿就是穩經濟。2020年我國外貿出口實現逆勢增長,外貿出口在我國經濟復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我國經濟要實現6%以上的增長,穩外貿依然重要。同時,穩外貿也是穩就業。我國龐大的外貿規模帶來了海量的就業崗位,因此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也必然要求穩外貿。
其次,從外貿發展質量上,要求繼續依靠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實現貿易高質量發展。顧學明委員表示,近年來,我國不斷增強外貿創新能力,推動貿易邁向高質量發展。2020年東盟首次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市場多元化成效明顯;民營企業占比提升至46.6%,展現出強大活力和韌性;跨境電商出口和市場采購出口分別增長40.1%和25.2%,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持續發力。2021年中國外貿將繼續深入推進創新發展,在竭力保持傳統優勢的前提下,不斷孕育催生新優勢。
“最后,從進出口關系上要求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進一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顧學明委員表示,“進出口平衡發展”“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目標的提出,意味著原先“出口優先”的外貿政策目標正在被不斷修正,進口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經濟關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1年我國將繼續在進口上發力,不斷提高我國進口貿易質量和水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華林)
全國政協委員錢鋒
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表示,“這個目標是在立足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保障供應鏈安全、低碳、穩定的前提下提出來的,傳達了我國將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發展理念”。
錢鋒委員指出,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轉型升級,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調整、行業創新能力增強、降低碳排放意識逐年提高,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逐年下降。
“實現這個目標存在一定難度,但只要我們堅持創新驅動,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是可以實現的。”錢鋒委員表示,我國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行業發展受到資源、能源、安全、環境等因素制約,制造業的單位產值能耗仍相對較高。
錢鋒委員認為,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就高能耗的某些制造業而言,必須把握綠色低碳發展契機,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持續推進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協同創新,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錢鋒委員建議,一方面,要升級產業結構,逐步淘汰高能耗、低產值的落后產能,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降低單位產值能耗,加快形成清潔能源新體系;另一方面,注重協同創新,梳理關鍵共性需求,布局綠色低碳智造科技創新集群,實現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著力突破產品、裝備、工藝、回收、碳捕集與封存等多維度核心技術難題,推行少消耗、少排放、高產出的先進清潔生產方式。
錢鋒委員說,應注重市場導向,建立碳排放交易,逐步形成以碳排放為依據的產量約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從而倒逼企業能源結構調整和低碳轉型,實現全產業鏈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苑)
全國人大代表李明偉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糧食安全經受住了考驗,糧食市場總體保持平穩運行。“吉林省白城市是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去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01.87億斤,居全省第三位,我們有責任、有決心、有信心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白城市市長李明偉說。
李明偉代表表示,從白城市來看,要實現保糧增糧的目標,當務之急是破解“三大瓶頸”。
首先是“水”的瓶頸。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國家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直高度重視。白城過去“十年九旱”,通過河湖連通,規劃的124個水庫泡塘全部連通,形成了區域小氣候,糧食連年豐收,成為吉林省“水田第一大市”,但“水”的根本性問題并沒有解決。白城正在謀劃實施引嫩入白擴建工程,計劃每年從嫩江調水4.2億立方米,進入洮兒河,再回流嫩江,重構江河互濟循環水系,以水定地、以水興糧。
其次是“地”的瓶頸。白城還有未利用地738萬畝,可開發整理土地502萬畝,耕地后備資源豐厚且集中連片。通過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堅持財政項目資金支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依托有關科研單位,持續開發可利用的鹽堿地資源。
再次是“技”的瓶頸。白城土地相對比較瘠薄,糧食單產水平還有待提升,將通過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動燕麥、綠豆等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建好玉米、雜糧雜豆繁育基地,加強測土配方施肥、高效機械化作業等綠色生產技術應用,推進保護性耕作,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這也再次說明,必須進一步落實好‘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李明偉代表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錢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