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服務網點星羅棋布、基層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各類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社區洋溢著滿滿的獲得感……12月30日,50件代表了上海社會治理創新最新成果的案例向社會公布。與會專家指出,近年來,上海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能效進一步提升,朝著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大城市治理標桿的目標不懈努力。
為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上海各部門各單位在決勝全面小康、疫情防控、“兩張網”建設等過程中的創新成果,在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中共上海市社會工作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的指導下,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網連續三年組織開展“中國(上海)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案例征集活動”。
今年的征集自11月啟動以來,全市各單位各部門踴躍參與,共申報案例逾200件。經專家評審并報主管部門審定,50件具有代表性和可復制性的案例脫穎而出,包括“十佳案例”10件、“優秀案例”20件、“提名案例”20件。評審專家認為,這些案例精準反映了上海社會治理的創新亮點和可行做法。
攻堅“急”問題。疫情防控是今年的頭等大事。浦東新區通過打造“城市大腦”,橫向整合各專業部門資源,在上海全市率先上線區級“新冠疫情防控系統”,實現了管理信息的“全域共享”,構建了智能閉環的管理體系。
謀劃“緩”問題。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上海的發展都將與老齡化并存,各區、各單位對癥下藥、分類施策。上海徐匯區在寸土寸金的衡復風貌區建設了“66梧桐院·鄰里匯”,上海黃浦區推進舊區改造和微更新、微治理,上海長寧區普及智能水表等智慧養老設備,上海閔行區從物業治理著手組建“紅色物業”聯席會議,上海農商銀行發放超百萬張定制的“敬老卡”。不同的政策,相同的目標——讓老有所養更安心、更放心。
直面“老”問題。多年來,近鐵城市廣場分屬普陀長風新村街道和長征鎮管轄,帶來了諸多不便。以理順管轄權為契機,上海普陀區成立由多方共建的“樓委會”,結束了一樓“兩管”的命運,揭開一樓“一服”的新篇章。
破解“新”問題。今年以來,“非接觸式”外賣成為“宅男宅女”的剛需。為避免食品配送過程中的二次污染,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推出了三個版本的“食安封簽”,發動保險公司、商場等市場要素的力量加快普及,聯合相關部門出臺地方標準,讓“封簽”有“制”可依。
關注“不是問題的問題”。小區里的流浪貓似乎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上海靜安區“以小見大”,以“自治金”的形式鼓勵居民、第三方專業團隊等形成合力,為流浪貓進行救治、登錄領養平臺,再由居民科學喂養,實現可持續的自治自理良性循環。相關經驗已進一步用于幫困扶貧、助老助學、公共治理、社區發展等方方面面。
探索“更大范圍解決問題”。跨區域信用數據如何打破行政“壁壘”?“兩新”組織黨建如何深入人心?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如何尊重“少數人利益”?面對這些全國各地都遇到的“共性”問題,上海努力尋求“最優解”,將行之有效的“上海經驗”向長三角乃至全國推廣。以“涉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從業限制制度”為代表的經驗做法成為相關部委修訂法律、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經濟日報記者 李治國)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