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要求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是中央基于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后,針對產業運行面臨的新環境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戰,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重點。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我國產業競爭新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我們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準確把握中央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戰略內涵和決策部署。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當今世界,國與國產業之間的競爭體現為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基于分工合作基礎上形成的產業鏈供應鏈是現代經濟的本質特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機遇,積極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在制造業諸多領域建立了鏈條完整、配套齊全的產業鏈供應鏈,造就了我國“世界工廠”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水平,產品附加值不高,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產業鏈供應鏈不穩、不強、不安全的風險凸顯,亟需統籌發展與安全,既要著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又要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載體,要持續推進制造強國建設,保持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同時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一是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在我國具有產業規模優勢和配套優勢的機械、電子信息、輕工家電、紡織服裝等領域,進一步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強標準、計量、專利等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制造;在我國具有先發優勢的領域,鍛造一批“殺手锏”技術,鞏固提升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鏈;在東部地區失去競爭優勢和缺乏發展空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組裝環節,通過促進產業向中西部和東部地區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防止部分產業鏈過快外遷,從而延長產業生命周期,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二是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在斷供風險較大的“卡脖子”技術領域構建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使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和增強彈性韌性,確保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在極端情況下經濟能夠正常運轉,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
三是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強化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支撐,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
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新的動力引擎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笆奈濉睍r期,要完成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在產業上需要依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力,形成雙輪驅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一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既是我國培育經濟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撐,也是我國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提升全球產業鏈地位的重點產業板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要加大對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場景應用等支持力度,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加快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另一方面,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
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F代服務業既是我國產業體系的短板,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我國無論在生產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方面都需要補課。一方面,要緊緊圍繞農業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服務需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檢驗檢測、法律服務等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緊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以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為引領,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
強化基礎設施的保障和支撐功能
基礎設施具有公共品屬性,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統籌謀劃,要求“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具體要求:一是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系統布局和加快建設,為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新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二是聚焦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等三個重點,加快推進交通強國建設;三是以油氣電為重點,完善勘探開發和產運儲供銷體系,推進能源革命;四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突出數字化發展的引領作用
數字化是全球經濟轉型的大勢所趨。數字化發展具有廣泛的賦能效應,很多傳統產業通過擁抱數字化獲得了生機。近年來,我國各行業都在探索數字化轉型。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為35.8萬億元,占GDP比重36.2%,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7.7%。可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體系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十四五”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工作。一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按照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路徑,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二是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培育數字化生態,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三是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信息資源,數字產權保護和信息安全極為重要,要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在促進數據資源有效開發利用的同時,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和保護個人信息。四是政府部門要主動作為,作為信息資源的最大擁有者,首先要積極主動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其次要努力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同時,還要積極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提高我國在全球數字治理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
。ń洕請 黃漢權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