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高質量生活,需要高質量標準。今年以來,一批批全新的國家標準走進我們的生活,眾多民生領域的標準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前7個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共發布國家標準十余批,數量達到1000余項,涉及衛生防護、健康安全、食品、消費品、信息技術、交通運輸、工業制造、農業農村等多個領域,幾乎涵蓋了社會經濟中的方方面面。從消毒劑安全性評價,到家用電器噪聲界定,再到超高清電視能效指標……小到吃穿住行,大到經濟發展,一批批國家標準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非常時期“及時雨”
在非常時期,標準為各行各業有序運轉提供了丈量的“尺子”。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口罩成為了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兒童口罩卻一直存在標準不一的情況。不管是成人版還是改裝版兒童口罩,兒童佩戴時都會出現密封性差、防護效果不理想等情況。
5月6日,《兒童口罩技術規范》國家標準出爐。該標準適用于6歲至14歲兒童,這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公開發布的第一個兒童口罩標準,綜合考量了兒童生理發育及行為特點、皮膚特性、呼吸要求、防護和耐受能力等。業內人士表示,兒童口罩國家標準制訂公布得非常及時。一方面,有了國家標準,口罩生產商就可以“對標”生產,杜絕盲目、無序、無標生產;另一方面,家長也能“對標”購買,讓孩子佩戴標準口罩,安全更有保障。
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標準作為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為疫情防控提供專業支撐。疫情發生以來,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批準發布了《消毒劑良好生產規范》《噴霧消毒效果評價方法》等9項與疫情防控相關國家標準,完成了《五色疫情風險評估地圖管理規范》《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社區工作指南》等國家標準立項評估,并加快疫情防控相關檢測方法標準和檢測用標準樣品研制,有效提升了防護產品質量和疫情防控能力。
衣食住行面面俱到
實現高質量生活,需要高質量標準。今年上半年發布的1000多項國家標準,關乎百姓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衣,《足部防護 鞋(靴)限量物質要求及測試方法》國家標準,規定了防護鞋靴中的限量物質分類、安全性要求分級等,有利于保護穿著者足腿部免遭作業區域危害;《強光源防護鏡》等2項國家標準,明確了強光源防護鏡產品質量要求,將有效保護強光源用眼從業人員眼面部安全。
食,《食品追溯二維碼通用技術要求》規范了二維碼技術在食品追溯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將更好發揮其“來源可溯、去向可追”的作用。前不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還審查通過了食品冷鏈生產經營衛生規范,對食品冷鏈生產、加工以及運輸、銷售的各環節提出了相應的強制性食品安全要求。
住,《農村三格式戶廁建設技術規范》《農村三格式戶廁運行維護規范》《農村集中下水道收集戶廁建設技術規范》等3項推薦性國家標準,把農村戶廁改造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突破口,補齊了農村戶廁和糞污處理銜接的短板,有力推進了農村“廁所革命”的開展。
行,我國電動汽車領域首批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和《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相繼發布,以原有推薦性國家標準為基礎,與我國牽頭制定的聯合國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全面接軌,將進一步提高和優化對電動汽車整車和動力電池產品的安全技術要求。
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田世宏表示,眾多民生領域的標準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撐。
引領產業發展促消費升級
“對企業技術創新而言,標準是固化技術成果的重要形式;對產業發展而言,標準是促進產業規模化的重要途徑;對社會治理而言,標準是規范產業質量水平的標桿。”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表示,相關標準的發布有力促進了各領域健康發展,一方面標準的制定及時反映了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發揮了標準引領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相關標準的及時發布,有效維護保障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促進了消費升級。
專家表示,一個關鍵指標的提升,會帶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質量升級,甚至還會帶來整個行業重新“洗牌”。
例如,我國首個養老服務領域強制性國家標準《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一經頒布,立刻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從養老服務機構來看,依托標準能夠實現自身規范化、規模化發展,最大限度保證服務質量和效益;從養老產業發展來看,依托標準能夠實現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養老服務與相關行業的信息互通、融合發展。”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負責人陳洪俊說。
在趙波看來,創新與標準相結合,所產生的“乘數效應”能更好地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變,形成強有力的增長動力,真正發揮創新驅動的作用。
今年新修訂的《平板電視與機頂盒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強制性國家標準,針對8K電視提出能效等級要求,為超高清電視市場準入提供了依據。對此,業內專家表示,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將顯著提升我國平板電視產品能效水平,推動超高清晰度顯示產業快速發展。
田世宏指出,目前標準缺失以及滯后老化的問題仍然存在。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發展以及健康、生態等理念升級,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將不斷變化,新的需求不斷增長,標準也將隨之提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