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江西省優質稻米產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項目組織專家對撫州市崇仁縣承擔的優質稻重大技術示范任務進行現場測產驗收。經測算,該縣示范區內的再生稻甬優4949頭季平均畝產達623.7公斤。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文雄認為,再生稻是一種豐產優質、節本提質、綠色增效技術模式,能夠優化水稻品質,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增效的發展要求。雙季稻頭季稻生育時間長,秈粳雜交米質優,市場前景廣闊,水稻收割復水后,稻樁五天至六天萌發新芽,經過精心的田間管理,禾苗再次抽穗灌漿結籽,產量可達400公斤到500公斤,全年實現畝產噸糧,效益比傳統雙季稻還要好很多。
再生稻實現“一種雙收”,具有省種、省工、省肥、省藥、省水、省秧田等特點。
在崇仁縣六家橋鄉梅坊源村,種糧大戶鄧德孫正在忙著收割水稻。他今年種植水稻400畝,其中再生稻200畝。由于管理得好,他家再生稻畝產達到700公斤,比普通稻高出200公斤。再生稻一種雙收,全年畝產預計會超過1000公斤。“種植再生水稻能夠減少當前二季稻搶栽搶種的成本支出,種植收益明顯增加,也讓我們擺脫了勞動力欠缺的窘境,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們將部分原本不打算栽種二季稻的稻田實行了單改雙。”鄧德孫說。
我國南方稻區有2億畝單季稻田,其中有5000萬畝單季稻田(一季溫光資源有余、兩季不足)適宜種植再生稻。推廣再生稻種植技術,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有益處。我國糧食雖然獲得十六連豐,今年夏季糧食再次獲得豐收,糧食安全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但是人多地少的問題突出,糧食將長期處于“緊平衡”。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加快,糧食安全面臨勞動成本上漲、耕地面積減少的雙重壓力,發展再生稻種植技術,能夠充分利用資源,讓有限的耕地生產更多糧食,為國家糧食安全再添保障。
實踐表明,再生稻是一種資源節約型、高效型的稻作制度,有利于提高稻田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稻田的復種指數。“再生稻‘一種雙收’的特點,還能防止農戶焚燒稻草,利于稻草還田及改善耕地質量,促進耕地用養結合。”崇仁縣現代農業示范園管委會副主任鄧達孫說,作為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縣,崇仁縣每年可為國家提供3億斤以上的商品糧,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年,該縣繼續抓好糧食生產,完善補貼政策,調動農戶種植早稻和再生稻的積極性,全力穩定早稻、再生稻種植面積,推廣再生稻種植面積4.9萬畝。(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慧 通訊員 朱斌)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