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莫桑比克加扎省首府賽賽市,由中非發展基金投資支持、中鐵二十局合作管理的中國在非洲最大水稻合作種植項目——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第三個水稻種植季喜獲豐收,收割的萬噸水稻正有序晾曬、收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非洲供應鏈中斷,擁有近3000萬人口的莫桑比克糧食安全面臨極大風險。占地30萬畝的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經過中鐵二十局3年來“授人以漁”式管理,每年穩定供應大米1.3萬噸以上,保障了項目所在地周邊市場糧食安全,增強了莫桑比克民眾抗疫信心,提高了當地人民生活水平。
500多農戶合作種植
在該項目廠區門口一輛裝滿新鮮大米的貨車旁,種植戶阿黛利娜·曼希克辦理登記結算手續后,領到了自家的150公斤大米。
今年和阿黛利娜一樣參與項目合作種植的莫桑比克農戶達500多戶。按照往年慣例,合作農戶將種植的水稻交由項目收購加工,再從市場購置成品大米。今年因疫情原因,莫桑比克市場成品大米漲價且運送困難,為幫助合作農戶更好地面對疫情,項目主動對接當地政府和投資方,達成一致協議,將收儲的水稻加工為成品大米后,以成本價發放給合作農戶,再以現金方式結算收購款項。“項目及時給我們發放了大米,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疫情。”領到大米后的阿黛利娜,激動地跳起當地舞蹈。
今年4月1日起,受疫情影響的莫桑比克宣布進入全國緊急狀態,長期依賴進口的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嚴重受阻。為確保中莫員工身體健康,保障當地糧食安全,中鐵二十局今年伊始便提前布局,安排落實防疫保收工作,確保“防疫零感染,收儲顆粒歸倉”。
疫情發生后,項目實施封閉式管理,為所有員工配發防疫口罩,在基地配備了清潔和消毒設施,嚴格執行消殺、員工體溫檢測等程序,確保員工健康。在水稻收割季,項目暫停所有人員回國休假,整合收割設備27臺,裝載收儲運輸設備42臺,加班加點開展收儲工作。4月10日,與農戶合作種植的1.1萬畝水稻優先得到收割,3366噸水稻全部顆粒歸倉入庫。
1500戶家庭增產獲益
45歲的莫桑比克農婦安娜·費爾南多是參與項目合作種植的農戶之一,從2015年加入項目起,她每天在30畝合作種植田上勞作,使用項目提供的種子、農藥和技術,養活一個18口人的大家庭。
合作經營管理的3年間,中鐵二十局以合作種植方式帶動農戶生產,指導培訓如安娜·費爾南多一樣的1500戶莫桑比克當地家庭種植水稻,直接和間接受益人數超萬人。
為提高水稻種植產量,中鐵二十局還將國內先進的水稻重植技術和資源引入本地,采用水稻旱直播、水直播、人工插秧和機械插秧等多種模式,使得每公頃產量由2噸提高到了7噸,充分解決了莫桑比克當地糧食短缺問題。莫桑比克前總統格布扎在考察項目時,高興地將產自此地的大米命名為“好味道”。如今,“好味道”在莫桑比克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今年,項目克服疫情、旱情影響,播種的3.7萬畝水稻收儲工作已全面完成,共收獲水稻約1.54萬噸,維持了往年同期水平。
1000萬元打造加工線
莫桑比克工業基礎薄弱,當地幾乎沒有任何加工能力。為此,項目斥資1000萬元人民幣建設了一條大米加工線,可以在24小時內將225噸水稻加工成150噸大米。僅2019年,項目便向當地市場供應物美價廉大米1.35萬噸。
項目還不斷尋求創新,打造現代化農業。他們引進無人機技術管理田間,同時延伸產業鏈,實行農業多元化經營,使單一的水稻種植、生產、加工、銷售鏈發展為集家畜養殖、大棚蔬菜、白酒釀造、牛肉加工等多種產業鏈于一體的全產業鏈。
目前,項目已開設釀酒坊,還栽桑養蠶,養豬和雞鴨等,已雇傭當地300多人從事日常工作,最高峰時雇傭人數達1000人,為當地員工增收進一步拓寬了渠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齊慧)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