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凌晨,天色未亮,寧夏吳忠市鹽池縣惠安堡鎮大壩村4800多畝黃花菜地已陸續亮起“星光”。幾百名采摘工人借助頭燈,趕早采摘黃花菜。他們麻利地采下個頭較大的花蕾,丟進系在腰間的蛇皮袋中。
“必須趁沒開花趕緊摘下來,到中午開花就不能吃了。摘一斤賺1塊錢,一天能賺100多塊錢。”來自鄰縣的28歲采摘女工蘇媛說。
得益于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土壤微量元素豐富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鹽池縣成為國內高品質黃花菜的重要種植基地。每年六月下旬,鹽池縣8萬多畝黃花菜進入為期40多天的采摘季,盛花期每天有1.5萬多名工人同時采摘。
蘇媛其實是幼兒園老師,因受疫情影響,今年幼兒園一直未開學。“在家閑不住,出來找點事做,也能增加點收入”。她說。
大壩村黃花菜種植大戶張萬峰告訴記者,今年的采摘工很多都是受疫情影響無法正常工作或外出務工的人,隨著暑假的到來,還有不少學生加入進來。
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的鹽池縣曾是“沙海”,20世紀80年代,全縣75%的人口和耕地處在沙區。“風吹黃沙舞,一天(吃)二兩土,白天不夠夜里補”是當地百姓的順口溜。因不堪風沙侵害,不少人背井離鄉。
為了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鹽池縣通過封山禁牧、封沙育林、生物固沙、工程固沙、移民搬遷等方式,全面修復治理沙區生態環境。如今,被沙漠侵蝕的草原“復活”了,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也全部披上“綠裝”。
黃沙不再肆虐,產業發展基礎也更加穩定。特別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鹽環定揚黃工程的建成通水,112公里外的黃河水經13級泵站揚高260多米流入鹽池縣,黃花菜、小雜糧等特色種植業在當地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全縣95%以上的黃花菜種植都是依靠黃河水。
張萬峰今年種了50畝黃花菜,自進入采摘季以來,他白天忙著給花蕾稱重、殺青、存入冷庫、晾曬,晚上開車到周邊縣區接采摘工,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皮膚曬得黝黑。“越忙越有勁,一畝地能賺5000到1萬塊錢。咱們村脫貧主要靠黃花產業,以前大伙都住土房,現在家家蓋了磚瓦房,買了小汽車。”他說。
據了解,黃花菜產業已成為鹽池縣百姓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共有3000多農戶參與種植,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為了更好地發揮黃花菜產業的優勢,鹽池縣正在積極構建黃花菜綠色標準化生產體系,并建設集殺青、晾曬、烘干、速凍冰鮮、倉儲物流等于一體的黃花菜全產業鏈服務項目。
因受氣候等環境因素影響較大,黃花菜市場價格容易出現波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農戶種植的積極性。“政府在黃花菜種植、加工環節都有補助,今年還制定了收購保護價,我們心里更踏實了。”張萬峰說。
除了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種植黃花菜還能“反哺”生態,因為其發達的根系對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具有一定作用。為了更好地將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節約用水結合起來,近幾年鹽池縣在農業種植方面大力實施高效節水和水肥一體化項目,落實水權到戶政策。
“以前大水漫灌每畝地澆一次要用70立方米水,現在滴灌每畝只需要30立方米,這不僅節約了水資源、人力、資金,還能防止土壤板結,提高黃花菜產量。”張萬峰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