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廣南,又廣又難”。云南省文山州廣南縣長期戴著“貧困帽”,縣里的“窮名聲”更是遠近皆知。
地域廣、工作難,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0.14%——這曾是廣南的標簽和現實。截至2019年底,廣南尚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641戶40542人,是云南7個尚未摘帽的貧困縣之一。
今年3月,云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總攻行動全面啟動。廣南縣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的基礎上,聚焦產業和就業,不斷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特色產業全覆蓋
一場春雨過后,廣南縣楊柳井鄉六郎城村青山蔥翠。山下,70多歲的何安榮和幾位村民正在廣南縣凌埡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里分揀石斛苗。老人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他和老伴原來沒有收入來源,如今,他們利用政府提供的5000元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平時可以到合作社做些力所能及的零活,“第一年分紅是2000元,現在已經漲到4000元,在這干活每天還有80元收入,生活不愁了”。
“六郎城村地勢獨特、氣候適宜,絕壁山腰最適宜石斛生長。”廣南縣凌埡原生鐵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藝暢介紹,以前村民們分散種植不好應對市場,2014年村里引進了公司并成立了合作社,讓群眾抱團發展。目前合作社流轉村里山林1219畝,現已種植鐵皮石斛400余畝,打造出石斛美食等特色產品。
如何讓群眾從石斛產業發展中持續受益?針對缺少勞力或者老弱病殘等原因無法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村里鼓勵他們采取抱團取暖的方式利用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并在年底實現分紅;針對部分建檔立卡戶有勞動能力但沒有發展路子的情況,合作社積極開展鐵皮石斛種植及管理技能培訓,統一收購村民種植的石斛。
“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一頭連市場,一頭連農戶,著力構建致富共同體,我們累計帶動了680多戶貧困戶發展,戶年均收入2萬元。”周藝暢說。
立足資源,靠山吃山。在底圩鄉20萬畝茶山上,當地村民正忙著采制最后一批春茶。底圩鄉黨委書記李俊介紹,底圩茶葉種植歷史悠久,是云南省茶葉種植面積較多的鄉鎮之一,目前還保存著百年茶樹群約1000畝,目前鄉里建成茶葉基地16.8萬畝,戶均達22畝以上,2019年實現茶葉產值1.875億元。
為提高貧困農戶的參與度,底圩鄉以6家茶葉合作社為抓手,引領茶農積極參與生態茶園發展,逐步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有效促進茶葉增產、茶農增收。目前,全鄉有456戶貧困戶通過管茶采茶,戶均實現年增收2萬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著力調整產業結構,以傳統茶葉產業為基礎,種植八角、檸檬等,確保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李俊說。
依托高原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廣南重點圍繞高峰牛、八寶米、油茶、茶葉等主導產業,構建入股分紅、保底收購、土地流轉收益等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共有127戶新型經營主體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幫貧帶貧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對有產業發展條件的2.6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個全覆蓋”。
云南廣南縣底圩鄉群眾正在采摘最后一批春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松攝
就業崗位有保障
每天一大早,住在廣南縣城圓夢社區的蓬文連就來到社區里的廣南行致遠鞋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作。“搬進了新樓房,下樓就能上班,圓夢社區真讓我圓了夢。”蓬文連說。
蓬文連一家以前住在離縣城50公里遠的珠琳鎮。“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貧困出不去,小康進不來。”蓬文連這樣形容過去的生活。為了讓困于深山中的貧困群眾擺脫惡劣的生活環境,廣南縣拿出緊鄰云桂鐵路廣南縣站和工業園區的“黃金”地段,規劃600畝土地建設文山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圓夢社區。截至2020年2月,已有8400多名群眾搬遷入住,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134人。
搬出來,更要穩得住。廣南緊抓搬遷群眾就業問題,奮力書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制鞋車間現有生產機器60臺,有80多名員工在這上班,每個月工資2000元至4000元不等。”返鄉創業的廣南行致遠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廷義介紹,他們的產品年產值可達500萬元,未來還將給社區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除了樓下的扶貧車間,距離圓夢社區1.5公里的廣南國際鞋服城,也是廣南縣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充分就業而“量身定制”的好去處。廣南華南鞋服有限公司總經理周亞君介紹,目前這里已有5家企業入駐,開發就業崗位4800個,實現穩定就業1200人,為圓夢社區安置點搬遷群眾預留工作崗位3600個,“在這里工作人均工資在3500元以上,基本上一人就業,一戶就能脫貧”。
就業是貧困家庭實現穩定脫貧的重要措施,廣南縣同步推進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和轉移就業工作,通過外出務工就業一批、國際鞋服城就業一批、扶貧車間就業一批、公益性崗位就業一批、發展產業帶動一批、土地流轉增收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七個一批”政策,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個勞動力穩定就業。截至4月底,廣南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3.03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6.95萬人。
激發動力防返貧
脫貧攻堅既要富群眾的“口袋”,也要富群眾的“腦袋”。為了改變“干部跑斷腿,群眾曬太陽”的怪現象,廣南縣著力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方面做文章。
“阿渺村是一個壯族村寨,有很多傳統文化,如何保護挖掘這些民族文化,今后能不能發展旅游?”近日,在廣南縣篆角鄉舉行的一場干部向群眾述職大會上,村民權文向在場干部提出一個問題。隨后篆角鄉黨委書記李玖富根據鄉里的產業發展規劃,向數百名群眾解答。
“這個大會好,老百姓了解了政策,知道干部在做什么,我們也要和干部一起努力建設好村寨。”阿渺村村民陸鳳鳴為述職大會點贊。
鄉村組三級干部向群眾述職,將工作成效、存在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展現在群眾面前;群眾自主發言,對干部述職進行現場點評,對關心的問題現場提問。“一來一去,增進了干群關系,切實提升了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干部與群眾內生動力得到全面激發。”李玖富表示。
鞏固脫貧成果,要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廣南縣以干部進村住戶“十到十同”群眾工作法為載體,堅持“問題導向”開好群眾會,將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發展問題擺上會議日程,突出開會是為了解決問題、宣傳黨的政策,發動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真正體現群眾的事讓群眾說了算,干部和群眾一塊兒干,依靠群眾力量全民參與,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目前,廣南全縣各級干部運用“十到十同”群眾工作法,為老百姓辦好了3.2萬件實事,解決了6萬多個困難問題。
從西洋江畔到八寶河壩、從壯鄉苗嶺到田間地頭,眼下,廣南全縣干部群眾正鼓足干勁,以“真拼實干、馬上就辦”的作風向高質量脫貧發起沖刺。自力更生、苦干實干,勤勞致富的思想正在廣南縣貧困群眾心中生根發芽。
“未來‘又廣又難’將不再是廣南的標簽,廣南將打造成生態優美、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天之廣、云之南’原生態健康生活目的地。”廣南縣委書記芶開波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