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口岸+”為主題的口岸通關改革創新研討會在深圳舉行。研討會就加強深港口岸規則對接、口岸區域經濟發展與建設、口岸規劃與通關服務改革、深港合作與口岸創新研究等課題展開多角度討論,旨在匯聚多方智慧,深入研究、拓展大灣區建設框架下的深圳口岸工作新思路。
“深圳是典型的口岸城市,擁有海陸空鐵共15個一類口岸,既是香港與內地聯通的橋梁,也是深圳與世界交流的紐帶。在大灣區建設的戰略定位和布局規劃中,口岸的地位舉足輕重,新形勢對深圳口岸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也賦予了深圳口岸新責任、新使命!鄙钲谑形N、常務副市長劉慶生表示,當前深港兩地正在緊鑼密鼓開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皇崗、沙頭角口岸改造等重大跨境基礎設施前期規劃正在加速推進,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各項舉措正在抓緊制定,各項工作都離不開口岸通關服務的支撐,都有口岸通關創新的需求,都是口岸通關改革的契機。
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巡視員白石建議,深圳應繼續發揮優勢,對標國際,勇于創新,銳意改革,促進粵港澳三地融合協調發展。其中,要進一步優化口岸功能布局,繼續推進口岸通關模式創新,持續優化跨境貿易營商環境,進一步加強與港澳密切合作等。
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王守睿認為,在當前形勢下,促進深港口岸合作最關鍵的任務,也是最有效的路徑,就是加強兩地口岸的規則對接。深圳口岸必須主動對接,讓規則通起來。“標準、機制和理念是深港口岸規則對接的重要切入點。”深港規則對接是一個共同調整、相互適應的過程,雙方既要充分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又要謀求在實現共同目標中形成合力。同時,要建立高效協同合作機制,加強法律法規層面的研究,尋求共同發展目標。
在配合大灣區物流方面,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認為,應在交通信息服務方面推進跨境融合服務體系,在大灣區區域與城市的兩大體系之間,換乘樞紐中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間,應充分考慮跨境融合,杜絕服務盲區的產生。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提出,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鼓勵粵港澳三地互補開放邊境信息系統,并建立個人信息保護制度,明確獲取信息的權限、條件、時效;通過電子海關系統相互連接實現部分通關、檢驗檢疫等數據共享,短期內在確保安全及不違反保密條款的情況下,通過粵港澳三地海關系統相互連接實現三地部分通關數據共享,中期內實現系統與其他口岸部門和安全部門相互開放,探索建立邊境管理系統,在保障貿易便利化的同時,提高貿易安全。(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