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知識產權制度能夠形成創新激勵,增強創新動力。然而,知識產權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獨占性,可以形成市場競爭優勢地位,不少人認為應通過反壟斷法予以規制。如何實現知識產權制度和競爭政策的科學銜接和合理統一,推動整個社會的創新和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4月13日至14日,由騰訊研究院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19知識產權南湖論壇·互聯網分論壇”在河南鄭州舉行,與會嘉賓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研討。
與會嘉賓表示,知識產權法和反壟斷法殊途同歸,都以提高社會運行效率,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但是方式路徑差異很大。在處理知識產權法和反壟斷法的關系時,需要保持反壟斷法的謙抑性,尤其在互聯網等新業態領域,通過反壟斷法規制知識產權應當謹慎。
北京達曉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吳一興認為,知識產權法在立法之初就非常注重對權利類型的限制,采用列舉式的方式規定知識產權的權利類型及其內容,盡量避免不合理壟斷的產生。一方面,知識產權法已經設計了有較為完善的權利架構、許可制度以限制知識產權的濫用。另一方面,還有諸如合同法、民法總則等其他法律能夠引用,規范知識產權許可行為。在此情況下,在知識產權領域適用反壟斷法應謹慎。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知識產權與競爭法研究所所長寧立志認為,反壟斷法不可缺位,但是利用反壟斷法介入知識產權領域,一定要有充足的依據,沒有依據不可為。反壟斷法有強干預性功能,是一種對于經濟的深度干預。正因為如此,反壟斷法的動用一定要慎之又慎。
“反壟斷法對知識產權要堅持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的態度,知識產權有天然的不斷膨脹的趨勢,所以反壟斷法不能缺位。”寧立志說,“但是如果反壟斷法過度介入知識產權領域,對于知識產權和創新環境可能造成不利影響。從技術上來說,在適用順位上,應遵循知識產權法——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的順位,將反壟斷法的適用放在最后!
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院長王健也表示,反壟斷法適用于知識產權領域的時候,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據。反壟斷法首先必須要尊重知識產權,對于知識產權領域的法律問題,如果能夠適用知識產權法來加以解決,就應當適應知識產權法,只有在知識產權法本身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才應需要考慮引入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
深圳大學法學院院長葉衛平指出,應努力在知識產權法和反壟斷法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來解決知識產權和反壟斷法交叉領域的法律問題。首先,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應是“最嚴保護”,而應是“最優保護”,合理設定知識產權的保護限度,確保有利于增加社會福利和創新水平。其次,知識產權的最優保護集中體現在保護的“長、寬、高”問題上,即保護期限、保護范圍和保護強度三個方面。應善于在產權規則、責任規則和競爭規則之間來尋求和實現知識產權的最優保護路徑。最后,對于知識產權領域特定行為的分析,不管是適用知識產權法還是反壟斷法,都將涉及到實施成本的問題,必須平衡不同方面的價值訴求。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認為,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契約法理論仍然十分重要,并應作為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基礎。“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以后,個體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趨于多元化,個體的理性程度并沒有弱化。契約依然可以作為互聯網領域治理的一個重要基礎。由此,法律應采取審慎態度,不應當過度干預,要給企業間的競爭和共治留足契約自由的空間。”薛軍說,“在互聯網經濟領域的治理結構中,應當引入一些多元化、多層次的治理機制。例如,對于大型平臺和企業在某方面是否應當被規制,除了監管部門的意見之外,還可以引入一些社會性的評議機制,考察公眾接受度!
。ń洕請 記者:袁勇)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