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6日訊(記者鐘華林)四川成都致力于建設全國重要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發展動力正從一般要素驅動向高端要素驅動加快轉換,城市能級迅速提升。
2月13日,四川成都召開“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推進大會”。記者從會上獲悉,2018年成都全市登記人口達到2128萬人。其中,新增管理人口74萬人。
面對人口快速增長,成都市提出,將“全面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和廣大市民生活品質”。事實上,這既是成都市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正是因為成都市在這些方面已卓有成效,進而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東進,迎來“千年之變”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位于成都簡陽市的“東來印象”工地熱火朝天。這一工程是成都“東進”的標志性工程,也是“東進”區域內最大的文創項目,總投資31.8億元,規劃建設包括大劇院、圖書館、體育館等系列文創項目。同樣位于成都東部的金堂縣淮州新城通航產業園里,山河航空等多個項目也正加緊推進。
成都城區跨越龍泉山脈實施“東進”,使成都由“兩山(龍門山、龍泉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龍泉山)連兩翼”,城市格局正迎來千年之變。
成都明確了城市發展方向,進一步凝聚了新時代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戰略定位和“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廣泛共識。
持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是成都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重大戰略舉措。目前,“東進”區域天府國際機場主體工程、配套設施加快推進,一批重大交通項目開工建設,完成投資1280億元,簡州新城、淮州新城、空港新城空間架構初步形成。
在“東進”的同時,“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加速推進!澳贤亍眳^域天府中心、西部博覽城、成都科學城、天府國際生物城等功能板塊加快建設,國際化現代新城形象初步彰顯;“西控”區域產業園區畝均主營業務收入提高151.2%,新引進符合產業定位的重大項目75個、總投資1170億元;“北改”區域加快推動“一帶一路”產業園和蓉歐鐵路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籌建,有序推動老廠區、老城區更新改造,城市面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中優”區域實施五年行動計劃,疏解一般性制造業、批發市場及倉儲物流等109家,啟動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和“夜游錦江”“城市陽臺”“熊貓星球”重大項目,“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的城市風貌更加凸顯。
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城市也迎來了“千年之變”。放眼成都,人口在增加,城市也變得更加敞亮。
集聚,帶來更多機會
成都天府軟件園位于成都高新區核心區,每到上下班時間,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在園區穿行,景象蔚為壯觀。
吸引這些年輕人匯聚于此的是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目前,這個園區已形成軟件產品研發、通信技術、IC設計、移動互聯、數字娛樂等幾大產業集群,涵蓋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VR/AR等熱門行業,并成為國內外知名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在華戰略布局的重要選擇地。
在成都,不只是高新區,在天府新區以及各個縣(市、區),都有各具優勢的產業園區,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和28個產業生態圈建設步伐加快,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初步建成。
正是有了眾多的企業和園區,才吸納了每年不斷攀升的人口就業。吸引眾多企業的,是這座城市的能級水平。
一座城市的能級水平,決定這座城市市民的事業平臺未來的成長空間。城市能級越高,意味這座城市具有更高效的經濟組織方式和更強勁的資源配置能力,也能為市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收入渠道。
近年來,成都一直致力于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得益于上述“五中心一樞紐”建設成果,目前成都發展動力正從一般要素驅動向高端要素驅動加快轉換,城市能級迅速提升。
去年,在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上,市委作出了構建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先進制造業,會展經濟、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生活服務五大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重大部署。一年來,成都新簽約京東方高世代AMOLED生產基地、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等重大產業化項目420個,開工建設紫光成都集成電路基地、藥明康德生命健康產業園等重大項目183個,中電子8.6代線、成都醫學城三醫創新中心等一批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建成投產。除新增這些大企業、大項目之外,一年間新增新經濟企業3.1萬余家,同比增加31.3%;在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雙流區域,一年里新注冊企業達4.73萬家;全市民營企業新增9.35萬家,增長8.4%;去年,成都GDP達到1.53萬億元,同比增長8%;新增市場主體54萬戶。這些數據的背后是新增大量工作崗位。據統計,去年全市新增就業27.6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9.1萬人。
環境,“不想離開”的因素
成都有一句流行多年的城市形象用語——“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逼鋵,對成都決策者、管理者來說,這句話是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標,因為這里也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想“來”,二是“不想離開”,只有“來”了,并真正體會成都生活的美好,才會“不想離開”,進而成為成都市民。
李進博士以及他的團隊就是這樣一群“不想離開”的“新成都人”。李進在英國、瑞典學習工作生活30多年。6年多前他在成都創辦了先導藥物開發公司,企業發展十分順利。總結企業成功的原因,李進認為,關鍵是吸引了一批人才。他介紹說,在企業目前擁有的各類人才中,博士、碩士占比60%以上,有20多名是“海歸”。為什么這些高端人才愿意來成都?李進先講了一個小故事:他的一個孩子剛到成都不久就喜歡上了這座城市,以圖片方式列舉了愛上成都的十大理由,包括熊貓、美食、文化、自然環境等。
李進進一步分析說,生物醫藥研發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一支相對穩定的隊伍。成都宜居的大環境可以較好地滿足人才需求。對創業者來說,這種宜居體現在既可以安逸地生活,又可以順利地創業。前者對家屬來說很重要,是扎根的基礎,對人才選擇地點形成關鍵性影響;后者對人才本人來說很重要,因為最終目標還是要創業成功。成都可以說兩者都具備,既能滿足創業需求,也能滿足扎根需求。因為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去年公司辦公場地由1500多平方米擴大到2萬平方米。
在成都,有一項被十分看重的榜單——“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已連續10年位居榜首。
成都把公園城市作為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加快推進天府綠道和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其中,總長1.69萬公里的世界最長綠道——天府綠道已有多段建成開放。目前,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
前些年,成都空氣質量一度令百姓不滿,經過持續整治,去年空氣優良天數達251天,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16天,PM10、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8%、8.9%,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作為創業軟環境的重要因素,成都“人才新政”也成為重要的吸引力。數據顯示,近兩年來,成都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人才新政,全面實施條件入戶和積分入戶并行的戶籍制度,建設人才公寓和產業園區配套住房907萬平方米,累計吸引超過25萬名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落戶,人才凈流入率居全國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