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新年的陽光,親歷時代變遷的人們忍不住發出對時間的贊嘆。而時間的魔力就在于,它不僅記錄著激情燃燒的過去,更指向擁有無限可能性的未來。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遙想改革開放之初,農民進城還要自帶糧票,如今人們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天下;曾經全球只有日本的兩條高速鐵路,如今中國高鐵貫穿全國各大城市;曾經中國人很少走出國門,如今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境游客源國。40年氣壯山河,天翻地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深刻指出的,“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這40年帶給中國的,不僅有看得見的發展成就,更有自我變革、自我超越的內生動力,解決問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這種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改革能力,是中國創造更好未來的關鍵。
時間的意義,在于其蘊藏著的可能性,而唯有善于變革才能創造新的可能性。有學者這樣分析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既不是傳統計劃經濟的“一大二公”,也不是典型西方市場經濟的“純私有”,而是根據中國農村實際,創造了一種行之有效的產權界定新形式。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從興辦特區到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改革不斷創造著教科書上所沒有的新經驗、新事物,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不僅有深刻的“物理過程”,也有復雜的“化學過程”,更有不斷生長新的可能性的“生物學過程”。
事實上,唯變不變、以變存在、善于變化,正是傳統治理智慧的精髓。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國歷史的獨特性,就在于這種“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革精神、“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的變革能力,讓中華文明能夠延續5000多年而青春不老、活力依舊。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砥礪在變革中創造可能性的能力,將為中國帶來更多發展紅利,也將為世界提供更多可供借鑒的發展經驗。歷史不會終結于某一種固定的模式,人類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不會止于一途。用改革不斷實現自我革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是人類社會文明賡續的正道。
哲人有言:任何國家都在時間的長河中航行,雖然“不能創造或控制時間”,卻“能以不同的技能和經驗駕駛航船前進”。今天,中國這艘承載著億萬人民夢想的巨輪,已經進入一片嶄新的水域。過去一年,對黨和國家機構進行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的改革,推出1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見證了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力度。既然選擇遠航,就不懼驚濤駭浪。“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改革的激情永在,改革的境界常新。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號召:“2019年,有機遇也有挑戰,大家還要一起拼搏、一起奮斗!蔽磥聿皇窃谀硞地方等待我們的靜態圖畫,而是需要我們去主動創造的流動圖景。新時代改革開放揚帆起航,正是要為中國創造更多可能性,打開更大的發展空間。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04日 04 版)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