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風雨砥礪 壯麗史詩——從改革開放40年看中國奇跡
新華社記者韓潔、陳煒偉、譚謨曉、葉前
在40年的時間軸上洞察一場深刻的變革別有深意。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征程的序幕。
40年風雨砥礪,40年昂首奮進,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汗水在人類發展史上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這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續寫中國奇跡的有力宣示。
砥礪奮進,在世界舞臺上書寫東方奇跡
2018年9月26日,對53歲的浙江安吉縣遞鋪街道魯家村農民裘麗琴來說,終生難忘。
那一天,作為浙江省1800多萬農民的代表,她現場見證了聯合國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地球衛士獎”的歷史一刻。
“我們是建設者,也是受益者。”站在聯合國的演講臺上,裘麗琴自豪地告訴世界,曾經貧困落后、臟亂差的家鄉,歷經15年美化建設,已蛻變成“開門就是花園、全村都是景區”的美麗鄉村。
透著泥土芬芳的浙江鄉村故事,正是波瀾壯闊的中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一面鏡子,映照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變革的滾滾洪流。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學者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時,一定不會想到,中國不但沒有被歷史終結,反而創造了歷史的奇跡——
從1.8%到15%,這是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份額的攀升幅度;年均經濟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超過美歐日三者總和;
從97.5%到3.1%,這是40年來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的下降幅度,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7.4億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2.8倍,成功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一升一降間,是一個泱泱大國短短40年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東方奇跡。
為什么是中國?中國為什么能?
“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無法想象中國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俄羅斯《獨立報》如是評說。
2012年12月,深圳蓮花山頂, 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后第一次去外地考察便在此莊嚴宣示:
“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40年前,中國共產黨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大江南北涌動滾滾春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迸發勃勃生機。
從鄧小平南巡談話,到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個個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始終高瞻遠矚、把準航向,體現了強大的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
6年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筑夢圓夢成為改革開放征程上激蕩人心的高昂旋律,各個領域改革向全面深化推開。
銳意開拓,中國道路越走越寬
非洲,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在這片希望的沃土上,十多億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實現幾代人孜孜以求的非洲夢。
剛果(布)總統薩蘇曾多次訪華,僅深圳就去過多次,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窗口”從漁村到現代化都市的華麗轉身。
薩蘇想知道,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把市場作用發揮到極致,創造出驚艷世界的經濟奇跡。
回望40年滄海桑田,答案就在其中。
改革開放的關鍵一招,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生機活力——
2006年春天,北京人民大會堂。
全國人大代表們在審議國家新一個五年發展安排時,驚奇地發現:文件里不見“計劃”二字,而是以“規劃”代替。
從計劃到規劃,一字之變,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長期規劃功能的準確定位,更是中國經濟社會重大變革的生動縮影。
“當中國為了下一代而制定規劃的時候,我們的一切計劃都是為了下一次選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恩格爾如此感慨。
當中國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全社會迸發出無窮的創造活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
40年來,中國市場主體從不足50萬戶增加到目前的1億戶以上,增長了200多倍;到2017年底,全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制造業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商品短缺和憑證供應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新發展理念的正確指引,讓中國激發出砥礪前行的澎湃動力——
從“百年煤城”到“海綿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江西萍鄉正奮力轉型。
12月2日,萍鄉市見證了22個海綿項目完成簽約。如今,這里集聚著100多家海綿產業相關企業,昔日黑臭的湖水正被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取代。
萍鄉市的華麗轉變,折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的中國變遷。
40年來,從“效率優先”到堅持科學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再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我們黨每一次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的創新和完善,都推動中國實現了發展的新跨越。
激活億萬人民的奮斗和干勁,凝聚起中國實現夢想的磅礴偉力——
四川廣漢市向陽鎮改革開放陳列館,參觀者絡繹不絕。
1980年,向陽鎮在全國第一個取下“人民公社”的牌子,被譽為“農村改革第一鄉”。
改革后,向陽鎮糧食產量迅速增加,鄉鎮企業枝繁葉茂。如今,向陽人又在城鄉融合發展綜合改革中筑夢。
“我們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應該由人民共享。”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地宣示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西方媒體評價認為,從1978年到今天,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成為全球發展的榜樣。
從吃飽穿暖,到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說,抓住群眾的需求,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就抓住了改革的關鍵。
昂首前行,續寫中國新的發展奇跡
1978年,鄧小平在日本訪問乘坐時速210公里的新干線時感慨: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40年后,“復興號”列車已馳騁祖國大江南北,時速350公里,其疾如風!
從改革開放中來,奔民族復興而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外界對中國發展走向的關注與日俱增。
“中國經濟正處于其現代歷史的轉折點上。”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評價說,更大的挑戰是展望2050年以及中國“新時代”的理想目標。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到三年時間;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只有三十余載。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逐夢百年奮斗目標,“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譜寫新成就,續寫新奇跡,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
社會的發展,總在變革中螺旋上升,在矛盾運動中前進。
與40年前相比,現在少了溫飽與短缺的難題,但多了利益和觀念的多元,也多了改革深水區的“陣痛”、轉型期的“多難”。
社會發展無止境,改革開放無終點。
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人才體制、財稅金融體制、收入分配制度、國有企業……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于40年前。
行動是最有力的答卷。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158項改革舉措,直探“深水區最深處”“最難啃硬骨頭”,全面深化改革聲勢一浪高過一浪,風生水起、蹄疾步穩。
譜寫新成就,續寫新奇跡,要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認識時代主題,回答時代課題,才能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順勢而為。
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等逆流涌動。中國將走向何方?
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宣示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廣東之行強調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出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宣布一系列擴大開放重大舉措……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釋放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強烈信號。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皮埃爾·皮卡爾評價說,沒有任何困難會打亂中國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堅持改革的勇氣令人動容。
在墨西哥首任華裔駐華大使李子文看來,中國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發展,將為更多國家帶來發展紅利。“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現在是主角,未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