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9日訊(記者徐惠喜)最近,不少國際機構看高亞洲經濟。經合組織3月中旬發布的經濟展望報告,調高了中國、日本、印度、印尼和土耳其等亞洲國家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稱亞洲經濟出現了“令人驚喜的顯著增長”,預計2018-2019年新興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將增長6.5%左右。與這些國際組相織同樣看好亞洲經濟的的,還有不少市場機構。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也對亞太經濟近期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認為亞洲經濟體將實現超越預期的增長。德勤的研究團隊認為,亞洲經濟體“驅動增長的關鍵因素已經到位,2018年將延續去年全球經濟活動的強勁反彈。”普華永道對全球近1300名CEO所做的調研顯示,企業高管對全球經濟、尤其是亞洲增長持樂觀態度的CEO比例創下歷史新高。
深化經濟改革 夯實發展根基
亞洲經濟向好,首先源于亞洲的改革成效。近年來,亞洲各國深化經濟改革,整頓財政紀律,逐步走出短期“改革陣痛”,為經濟發展長期注入利好。亞洲主要經濟體在解決重大問題方面取得了進展。例如,中國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現。畢馬威發布的中國經濟觀察報告認為,中國政府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和綠色發展,促使消費增長、企業盈利改善和外需向好,利好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中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創新投入強度持續提升。這一轉變將對中國的消費、生產、投資、貿易、研發等眾多領域帶來深遠的影響。
印度2016年底實施“廢鈔令”,短期內造成現金短缺,抑制了依賴現金的小企業和那些不太富裕的公民進行經濟活動,對經濟增長產生了一定破壞性影響。如今,印度國內的貨幣流通已基本恢復到廢鈔前的水平,初步逆轉了負面影響,貨幣新政給經濟帶來的沖擊已得到恢復。去年,為了刺激經濟,印政府開始征收統一的商品和服務稅,把更多的經濟成分納入金融和稅收體系,這將帶來長期的積極影響。
馬來西亞2015年大膽地實施了新的商品和服務稅,以抵消國際油價大跌帶來的石油收入下降的影響,同時順勢推行燃料和其他補貼。該政策一開始也給馬來西亞家庭帶來了沖擊。但最近的數據表明,馬來西亞消費者現已經基本克服了這些不利影響,家庭消費恢復到以前水平。
在印尼,較低的國際油價為政府提供了在2015年初合理調整燃料補貼的機會。改革之初,這一政策使得通貨膨脹愈發嚴重并降低了消費者信心。然而,隨著政府收入改善,并將之用于基礎設施發展和有針對性的現金救濟等生產活動,負面影響已經得到扭轉。
近年,亞洲多國中央銀行實施了宏觀審慎措施,以控制家庭債務的過度增長以及房地產的繁榮發展。這些措施的推出,短期內抑制了國內需求,但從長期看,有助于化解房地產繁榮帶來的金融風險,增加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利好各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改善營商環境 促進投資增長
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是印尼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標。自2015年初以來,印尼實施了16項組合政策,以放松管制,優化營商環境。2016年,印尼總統佐科簽署投資負面清單,列出了對外國投資開放和關閉的商業領域。得益于宏觀經濟環境、金融市場發展和創新的顯著改善,2017年第三季度印尼的外國直接投資創新高,印尼在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排行榜中上升19位。
菲律賓經濟和發展局近期放寬對八個領域的外國投資限制,降低了包括零售業和國內基礎設施維護的投資門檻。隨著進一步開放外國競爭和外資所有權,菲政府也在加大力度修訂外國投資法律法規,出臺負面投資清單,降低外國投資者營商的資本要求。為確保財政謹慎,菲律賓政府正在改革稅收制度,以增加基礎設施項目的收入,保持政府稅基的多元化。菲政府將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高收入者除外),削減公司稅,并簡化其他稅收規定,以鼓勵納稅人依法納稅。
印度政府還通過實施銀行賬戶、身份信息與手機號碼“三合一”的政策,推行普惠金融普,向十多億公民提供服務和政府福利。而“廢鈔令”和商品服務稅改革,使印度的灰色經濟逐漸走上陽光大道。這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營商環境有。印度在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排名中目前名列第100位,一年內躍升30位。
為增加就業和提高社會福利,韓國政府去年初批準了一項11萬億韓元的補充預算。隨著收入的增加,韓國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將導致社會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以及對房地產投資的支持,推動韓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新加坡政府的目標是利用其樞紐地位和對貿易和商業的開放態度來吸引投資。2017年,新政府宣布了一系列以創新和數字化為重點的措施和項目,以促進競爭并確保跟上世界發展潮流。
泰國政府希望吸引外國投資前來投資,建立制造業基地。為發展制造業,推動泰國向知識經濟轉型,重點是研發和創新,泰國政府制定了“泰國4.0”計劃,確定了10個優先考慮的行業,這些行業將成為泰國經濟新的增長引擎。
各國改善投資環境的舉措,在亞洲國家的債券市場中得到了體現。亞洲開發銀行的最新統計顯示,截止今年2月底,東亞國家的本幣債券規模已達10.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2.1%。分析認為,本幣債券的增量中,有不少源于政府和企業的投資行為。
大興土木建設 發展基建項目
“要致富,先修路”,發展基建已成為各國的共識。近年來,亞洲各國已開始推出了一系列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這不僅有利于為本地區的互聯互通,為各國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而且還將通過提高生產率支持長期經濟增長,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亞洲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當屬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互聯互通,發展基建是設施聯通的基礎。4年多來,亞洲國家攜手共建“一帶一路”,一批早期收獲項目成果顯著。中歐班列、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泛亞鐵路、印尼雅萬高鐵、科倫坡港等標志性基建項目,不僅改善了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聯系,同時也提高亞洲各國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率。
在印尼,佐科總統提出“全球海洋支點”戰略構想,大力發展基建、打造“海上高速公路”是其核心內容。為有效聯通印尼國內的上萬個島嶼,改變各個島嶼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印尼政府提出要大規模修繕已有港口、建設新的港口,并計劃投資總額約合574億美元,建設24個商業港口、1481個非商業港口以及采購相關船只。最近,印尼政府加快了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審批流程,目前已有包括公路、港口、發電廠和鐵路運輸等37個項目被列入基礎設施優先項目清單,并計劃在2019年前完成。為了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政府正在邀請國內和外國投資者參與。
新加坡正在對現有交通設施進行升級改造,規劃中的新建地鐵線路以及線路延長段將在未來幾年投入運營。此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政府還就修建新加坡-吉隆坡高速鐵路項目進行商談。
在印度,政府已認識到有必要給予公共投資更多關注,以此彌基礎設施赤字。莫迪政府于2017年底啟動了一項7萬億盧比的基礎設施項目,目標是到2022年鋪設8萬多公里的道路。印度還積極與國際伙伴合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程。
亞洲國家大興土木,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大量的公共和私人投資為整個區域創造就業和商業機會。隨著基建項目的竣工和投入使用,互聯互通水平提高,將促使人員和貨物在各經濟體之間的流動更加容易,有助于提高企業生產力。
全球復蘇加強 提振亞洲經濟
全球經濟經歷了近十年的危機和挑戰之后已“轉危為安”,進入復蘇和上升通道。世界經濟的周期性回暖提振了亞太區經濟活動。IMF報告指出,2017年,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三的約120個經濟體經濟增速同比上升,這是2010年以來最廣泛的全球增長同步上揚,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達到了近3年來的峰值。
亞洲經濟與全球經濟休戚相關,外向型的東亞經濟與世界經濟形成共振,進一步推動了全球需求、貿易和投資流動的復蘇。普華永道的研究顯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CEO們對各自公司發展前景變得更加樂觀,愿意開展更高水平的投資活動。金融危機以來,資本支出的缺位一直是全球經濟復蘇的掣肘。有數據表明,目前全球資本支出已出現了復蘇的跡象。隨著發達經濟體資本支出增加,對亞洲地區制成品出口的需求隨之增加,東亞外向型經濟體將成為這一復蘇的最大受益者。
世貿組織的統計顯示,近來空運量、集裝箱吞吐量、電子貿易和出口訂單等世界貿易領先指標都在上升,世界貿易流量繼續穩步上升。去年10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3.5,為2011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對亞洲制成品出口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好處。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韓國和泰國等貿易導向型經濟體首當其沖,受益最大。出口需求增加激活了當地制造業,還拉動港口和機場、物流以及貿易融資等相關領域的發展。受外部需求提振,馬來西亞工業產出加速增長,今年1月份同比增長3.0%,增速高于去年。印尼今年1月份出口同比增長8.6%,2月份進一步提速至11.8%。即使是印度等非出口導向性經濟體,貨物出口總體保持穩定。印度出口在連續兩年增長疲軟之后,去年實現復蘇,紡織品、藥品和化學產品等的出口保持增長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