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科技部部長萬鋼回應科技創新熱點問題
新華社記者胡浩 孫奕 余曉潔
科技如何更好引領經濟發展、惠及人民生活?科技體制改革如何進一步釋放創新潛力?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0日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科技創新從跟跑到并跑領跑
“我國的科技創新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逐步轉向在更多領域中并跑、領跑。”在談到5年來我國科技創新進展時,萬鋼說,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正在引領世界潮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航天、深海、超算、核電這些領域都逐步走向世界前列。基礎研究得到加強,比如量子糾纏、外爾費米子、胚胎干細胞包括最近的克隆猴,這些技術研究的成果逐漸產生世界影響……”萬鋼說。
他表示,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逐漸進入了“三跑并存”,并跑、領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新階段;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實現了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科技體制改革向系統縱深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科技創新的力量從過去的科技人員為主向社會大眾轉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性新局面逐步形成;科技外交也為國家的總體外交服務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
“但是在這些成績面前,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需要我們登高望遠、居安思危。”萬鋼表示,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持續發力,使科技更好地為造福人民、發展經濟、保障安全作出貢獻。
打造“雙創”升級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
對此,萬鋼表示,“雙創”是青年人實現自己夢想的絕好平臺,是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大舞臺,它又是一個改革手段,帶動了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萬鋼說,打造“雙創”升級版,一方面創新創業的融通發展要更加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以及大中小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創客融通創新,完善院所、企業與創業者的合作機制。
另一方面要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為創業者成長提供全流程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并促進重大項目向社會開放。同時加強開放合作,吸收國際上有效的資源,集眾智創新業。此外,要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提高服務創新載體的能力。
“總的說來,我覺得創新創業應該趨向于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萬鋼說。
讓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萬鋼表示,“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宗旨。“十三五”以來,民生領域中的新藥創制、傳染病防治、水污染等重大科技專項成果顯著,同時又與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有效接續。
他介紹,目前建立了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服務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在應對突發傳染病方面,中國從被動防御逐步向主動防御轉變,為埃博拉、寨卡等防治貢獻中國力量。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支持的54個新藥進入醫保,推動緩解“看病貴”問題。
萬鋼說,科技也為扶貧發揮作用,以智力扶貧幫助貧困農民長效解決問題。例如在偏遠山區,農村科技特派員用“以豆換豆”的方法,幫助改善土豆品種,產量增加了4倍。
萬鋼表示,下一步要深入開展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強重大科技項目的統籌引領,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加強社會安全防范,為打贏污染攻堅戰、促進人民健康提供更多科技投入和支撐;還要發揮綠色技術,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另外,要繼續深入科技扶貧脫貧攻堅,開展創業式扶貧。
談到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治時,萬鋼說,在特發高發的“癌種”方面,要提高早診率、降低發病率、提高生存率,實現科技突破。
釋放科技創新潛力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如何進一步為科學研究、創新創業人員松綁,釋放科技創新潛力?萬鋼表示:“要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全鏈條的創新績效,最重要的就是服務于人。”
他介紹,圍繞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稅收優惠等的政策文件將在不久之后公布,以滿足科技人員的需求。
對于如何進一步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深度融合,萬鋼說,要更多地把高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技術和產品,要建設和完善國家技術轉移體系,要繼續建設好專業化眾創空間。在產業發展方面,還要建設創新戰略聯盟,加強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共享,促進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跨領域、跨行業的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