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深度經濟]順德當年——一個縣域經濟奇跡的誕生

2018年02月28日 08:2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上世紀末,順德大良金榜河風貌。 (廣東順德區檔案館供圖)

  轉制失敗后不久,一度車水馬龍的廣東華寶便人去樓空。 (廣東順德區檔案館供圖)

  廣東順德容奇大橋(近照)和建設中的容奇大橋。 (資料圖片)

  坐落在廣東順德北滘鎮的碧桂園總部(上圖)和美的總部(下圖)。 (資料圖片)

  全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容奇鎮制衣廠生產車間。 黎爾寬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坐落在廣東順德的全國規模最大的電冰箱生產基地。

  (廣東順德區檔案館供圖)

  《經濟日報》1992年5月10日的頭版。 (資料圖片)

廣東順德,一度是傳統鰻魚養殖基地。 (廣東順德區檔案館供圖)

  編者按 如果說我國農村土地改革的先鋒是安徽小崗,那么鄉鎮企業產權改革的先行者則是廣東順德。歷史把順德這個僅有806平方公里、不沿海、非特區的縣級區域,與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偉大改革開放進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這里,是“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地;這里,曾因“敢為天下先”而被媒體冠以“可怕”之名;這里,還因鄉鎮企業產權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引發“靚女先嫁”還是“丑女先嫁”之爭……順德人不甘人后、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獨特地域魅力和人文性格,成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遙想順德當年,繞不過“可怕的順德人”這6個字。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日子里,“可怕”的順德人是不少人共同的記憶。

  “可怕”的順德人

  “可怕的順德人”是《經濟日報》最早贈給順德的精神標簽。把“可怕”這個“不中聽”的詞送給順德,20多年來卻被順德人廣為接受、津津樂道。何故?乃因其精準刻畫了順德人“敢為天下先”的歷史擔當。

  26年前,1992年5月10日,《經濟日報》在頭版“北人南行記”欄目刊發題為《“可怕”的順德人》的報道,據順德相關部門反復考證,這是“可怕的順德人”最原始的出處。此后,“可怕的順德人”被人們不斷引用、廣為傳播。“可怕”也成為順德人勇于改革創新、敢為天下先的性格特質。

  《經濟日報》的這組報道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報道刊發前不久,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來到廣東,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那么“講話”之前廣東在改革開放的10多年里究竟干了些什么呢?《經濟日報》試圖借記者白描式報道,來回答這一問題。報道通過觀察順德經濟高速發展的事實與眾多順德工業產品在全國“橫掃千軍如卷席”的現象,驚嘆順德人的“可怕”——

  “國內第一臺燃氣熱水器,據說是北京煤氣具公司生產出來的(亦有別種說法,但不是廣東生產,沒有爭論),南京快速熱水器總廠最先形成批量規模(亦有他說,但不為廣東則沒有爭論)。但后來順德的神州、萬家樂熱水器上來了,南京的玉環牌、沈陽的沈樂滿牌、廣州的好運牌、成都的前鋒牌都感受到巨大威脅。去年,僅神州一家,熱水器產銷量即達41萬臺,占當年市場銷售量的五分之一,穩居第一。很可能用不了太長時間,目前在冊的全國153家燃氣熱水器廠中的絕大部分廠家將蕩然無存,‘幸存者’的處境亦十分艱難……”

  這篇基于對順德深入采訪得出的預判,現在看來非常準確。上世紀90年代至今,順德的空調、熱水器、微波爐、電飯煲、電風扇、消毒碗柜等家電產品產銷量始終居全國領先地位。而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國內許多地方的相關企業,已是“明日黃花”。

  作為家電制造行業的后來者,順德是如何做到獨步天下的?

  改革開放之初,一向帶有開放基因的順德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搞容易上馬的工業產品。選什么呢?當時順德大批居住港澳的鄉親們回鄉,帶的禮品多是電風扇等家用電器。順德人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商機。

  缺設備、少技術、沒工業基礎的順德人,于是到處取經、學習。那時順德人去港澳探親,都帶著任務:一定要帶一件電器回來。之后反復拆解、仿制,再消化、吸收、創新。從電風扇開始一路發展到電冰箱、空調,順德“社隊工業”邁出了第一步。

  1983年9月,在順德容桂鎮的一個鎮辦企業簡易工棚里,工人們用手錘與手銼等簡陋工具,“敲打”出國內第一臺雙門電冰箱。而上世紀80年代進入風扇制造業的企業“美的”,也是從生產加工風扇零部件起步的。全球最大的微波爐制造企業“格蘭仕”,之前也僅是一個靠收購雞鴨毛生產羽絨服的小加工廠。

  與同期上海、南京、沈陽等國內輕工業品牌重鎮或老工業基地相比,順德只是一個偏處嶺南一隅的小農業縣,直到上世紀70年代,其工業制造基礎幾乎為零。但最后的“王者”為何是順德?

  曾任順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佛山市委黨校副校長的何勁和談到這個問題時很自豪,“這正是順德人敢想、敢做、務實的具體表現。我們這里是水鄉,人多地少,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資源?比如,我們的先輩在宋代就創造性地發明了聞名世界的‘桑基魚塘’,這是順德人千百年來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生態循環耕作模式。這就是順德人的‘基因’”。

  早在19世紀初期,順德就是珠三角巢絲集散地。史書中有“一船巢絲去,一船白銀回”的記載。順德一度被稱為“廣東銀行”“南國絲都”,是響當當的廣東首富縣。

  作為著名的僑鄉,順德歷史上在海外有一批商業領袖,順德人一直保持著與海外的溝通,這養成了順德人強烈的經營意識,而改革開放又讓順德人如虎添翼。

  1978年8月8日,“可怕”的順德人“膽大”地干了一件事:建成全國最早一家“三來

  一補”企業——容奇鎮制衣廠(“大進制衣廠”前身),工廠資金、設備、技術、管理人員、原材

  料、訂單全部來自香港廠家,容奇鎮只負責提供廠房和勞動力。

  原來,早在1978年5月,由順德外貿進出口公司牽線,香港“牛仔大王”楊釗來到順德容奇鎮考察合作。之后,容奇鎮和香港旭日集團悄悄合作建廠,利用當地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生產出口產品。

  “這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李少魁說,“三來一補”是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前奏,“大進制衣廠”是順德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的前奏,與當時農業領域的安徽小崗村“承包到戶”一樣,都是解放生產力的偉大創舉,是中國經濟社會開放的“首發式”。

  有關資料顯示,當年只有300人的大進制衣廠,成立一年就賺了20萬美元,轟動一時。

  有了先吃螃蟹的快感,特別是借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的浩蕩東風,順德人紛紛走出家門去結識香港“資本家”、聯絡在港鄉親,號召利用外資……

  “只有順德人想不到的事,沒有順德人做不到的事。‘識做’,這就是為什么‘可怕的順德人’之所以可愛。”長期關注研究順德發展模式的順德區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沈涌說。

  記者旁白:順德人用本地話評價自己,有三個高頻詞:“識做、搞掂、堅野”。其大意,“識做”是會干、懂得如何干;“搞掂”是善干、干得好;“堅野”是品質過硬。正是這樣的人文性格,決定了順德人在重大的機遇面前總能先行一步,搶占先機。正是始終保持了這樣的精神,順德人闖出了“爭先”“敢為”之路,也因此愈顯“可怕”。

  “發展才是硬道理”

  一尊鄧小平自信地凝望遠方的銅像背后,“發展才是硬道理”幾個熠熠生輝的大字鐫刻在一面漢白玉背景墻上——這是位于廣東順德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廣東海信科龍電器公司總部大廈一樓大堂。

  廣東海信科龍總裁辦主任陳勝喬帶著記者走進公司發展史展廳,并徑直走向最里面的一間。幾張鄧小平在廣東珠江冰箱廠(今廣東海信科龍電器公司)視察、座談的珍貴歷史照片,鑲嵌在“發展才是硬道理”巨幅紅色大字置頂的玻璃窗內。

  “這里當年是個會客室,鄧小平考察后在這里與大家座談,‘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被全國億萬人民所熟知的話,就是小平同志在這里提出的。”陳勝喬介紹說。

  1992年1月下旬,小平同志專程來到1984年1月他第一次南方之行曾經到過的順德,在廣東珠江冰箱廠考察后聽取了匯報。“企業投產7年多,產量翻了16倍,在全國排名第一,榮譽獲了一大堆,比如國家一級企業、國家一級節能企業。”時任廣東珠江冰箱廠廠長潘寧匯報說。

  鄧小平聽了很高興,問:“產品銷往哪里?”

  潘寧回答:“巴基斯坦、東南亞和香港、澳門。”

  當聽說這是一家鄉鎮企業時,鄧小平幽默地問:“它是什么級別?”

  陪同的廣東省委副秘書長陳開枝說:“如果按照行政級別套,它連股級都不到;但要論實力,它相當于集團軍。”

  廣東珠江冰箱廠的發展讓鄧小平很欣慰,說:“我們的國家一定要發展,不發展就會受人欺負,發展才是硬道理。”

  時任順德縣委書記何敏和向鄧小平匯報了順德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情況。

  鄧小平越聽越高興,指出:順德的發展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所以改革開放一定要堅持下去。并且鼓勵說:思想要解放一點,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

  聲猶在耳,催人奮進。

  事實上,雖然順德人較早領悟出“無工不富”的道理,但順德發展工業一開始并不順利。騰出“桑基魚塘”等土地搞工業,也遇到很大阻力,還引來激烈批評。“魚米之鄉,農產品不完成國家任務,還算什么!”反對聲很大。贊成者的觀點也很干脆:土地產值提高了,群眾生活改善了,何錯之有?

  看準了的就干,不爭論。務實的順德人開始悶頭修路架橋,開通了到香港的輪船直航,建成了全國首家縣級地區的四星級賓館……改善投資環境,帶動招商引資,都干得風風火火。

  “從1983年到1988年的5年間,順德是天天放鞭炮,搞慶典、搞開工儀式,幾乎每天都有企業開張。”1983年到1989年間曾擔任順德縣委書記的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歐廣源回憶當時的情景仍然興奮不已。

  一串串數據見證著順德的“可怕”:1985年,全縣風扇廠達14家,年生產能力881萬臺,產量占全國的20.6%,國內最大的風扇生產基地裕華風扇廠和桂洲風扇廠產值突破1億元,是廣東省產值最高的鄉鎮企業;1987年,順德全縣的工農業總產值達38.8億元,財政收入2.36億元,居全省縣域經濟之冠。

  1987年,順德已實現由傳統農業縣向工業縣的跨越。一個歷史性標志是,全縣外貿出口12661萬美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出口商品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徹底結束了農副產品占絕對優勢的局面。

  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開拓出順德全新的發展局面,作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創出了全國16%的名牌產品,知名家電品牌不斷涌現。“萬家樂,樂萬家”“美的,原來生活可

  以更美的”……一些品牌從上世紀90年代響亮至今,產品進入千家萬戶。順德因發展迅猛,被當時媒體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同時上榜的還有東莞、中山、南海。

  1991年,是順德的又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在當年國家農業部評出的全國十大鄉鎮企業中,廣東省占5家,全部在順德;初步成長為世界白色家電之都,冰箱、洗衣機、電飯煲、微波爐等產銷量穩居全國第一;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19.44億元,國民收入39.5億元,財政收入4.97億元,居全國縣級財政之首。

  順德,在全國縣域經濟發展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2800個縣域經濟體的領跑者。由此,廣州開往北京的特快列車,以“順德號”命名;順德開往香港的噴氣式高速快船,也有“順德號”穿梭。

  記者旁白:順德人做人務實,眼界寬廣,商品經濟意識強。在順德,人們都習慣于親切地稱鄧小平為“鄧伯”,喜歡“黑貓白貓論”。在順德,“發展才是硬道理”,不僅是刻在石頭上,更是“印”在心里。這種植入骨髓的“基因”,是順德區域發展的內在動力。

  勇闖產權改革“雷區”

  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

  順德輝煌的光環下,也暗藏著危機。“廠長負盈,企業負虧,銀行負債,政府負責”,是當時順德不少企業真實寫照。

  上世紀80年代順德“輝煌”的工業化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縣、鎮兩級政府推動的,公有制企業占90%以上(主要是鄉鎮企業)。政府唱主角,既是投資主體,又為企業貸款提供擔保,同時通過減免等優惠措施扶持企業成長。有超過1000家公有制、集體所有制企業基本上是這個時期由縣、鎮兩級政府“背書”,提供擔保向銀行貸款搞起來的。

  當時企業的各項管理制度還未健全,一些鄉鎮企業的廠長管盈不管虧;也有的廠長將利益往其親朋好友輸送,搞私營配套;廠外有廠,在外面設一個廠賺公家企業的錢,讓公家的廠虧損,挖公家的墻角。

  “無錢就借債,有錢就死曬(分光),還錢就下一屆。”成了一些企業的普遍做法。企業空殼化趨勢日益加劇,企業產權模糊的問題日益突出。

  “現在我跪著向銀行要貸款,以后我要你銀行跪著要我還貸款!”順德桂洲一個鄉鎮企業的負責人,因為貸款的事不遂心如意,狠狠地放言。

  時任順德農業銀行行長的馬繼章說,當時很多企業想的是把總產值、銷售收入拉上去,再向銀行要錢,根本不管虧損和還錢,沒有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企業虧損后還振振有詞:“這不是我的責任,是市場的責任,是政府的指導責任。”

  1993年3月,順德農行和信用社對全市鄉鎮企業進行調查后,提供了一份題為《輝煌的成就 驚心的包袱》的報告:全市有259家企業達到破產邊緣(當時順德市屬企業和鄉、鎮辦企業共978家),所欠銀行21億元貸款成為不良資產;1990年底農行和信用社的鎮辦企業呆滯貸款占貸款總量的17.2%,金額為2.1663億元,1993年3月底即上升到35%,金額達9.695億元。

  當時不少企業,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但到賬面上一看,心都涼了。有一些企業的負責人大手大腳,項目還沒奠基就先買臺奔馳車過過癮。

  這一切,驚醒了順德人——政府作為投資主體,政企合一,不可避免地帶來政府有限投資能力與無限投資饑餓的矛盾,政府有限利益與無限責任、風險的矛盾,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潛伏著日益嚴重的危機。

  能居安思危者,必立于不敗。順德再現“敢為人先”的勇氣“蹚雷區”,大膽啟動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順德“轉制”改革的目的很清晰:“解放”企業,同時也“解放”政府,實現二次創業。

  1993年6月,順德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轉換企業機制,發展混合型經濟的試行辦法》,決定通過政府獨資、控股、參股經營等方式,對全市公有、集體所有制企業進行產權改革。按照“產權明晰、責任明確、貼身經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目標,全面推動企業整體轉制。通過產權轉讓、引資擴股、公開拍賣,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型經濟,實現產權主體多樣化。

  在當時,這也是驚世駭俗之舉,質疑隨之而來。

  從1983年開始,順德已成為廣東的一面旗幟,依靠“公有制為主,工業為主,骨干企業為主”的“順德模式”,聲譽日隆,影響巨大。

  “這是連省委和順德內部都肯定的。觸及到體制問題,第一就是認為順德否定公有制,沒人膽敢在體制、產權上嘗試。”時任順德市市長的馮潤勝說。

  改,還會有“否定”前任的嫌疑。此時,改革開放后主政順德的幾位前任,個個都已升任更重要的領導崗位;改,也免不了會揭前面留下的“傷疤”;改,也等于“否定”自己的過去,這也是上面的“成就”。也有人擔心,光鮮的經濟發展局面,會不會因此被抹黑?

  為減少改革的阻力,盡量減少社會震動。廣東省對順德的改革提出“不宣傳,不推廣,成功了再說”。時任省委主要領導指示,“要多做少說,有的先做不說”。

  一場以企業改革為中心的、配套的、綜合性的改革,在順德全面展開。既沒有模式可以照搬,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但順德給自己立下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經得起上級檢查,可以向社會交代”的軍令狀。

  1996年底,順德市鎮兩級的1001家國有、集體企業全部轉制完畢,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和新的政企關系。到1997年,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成為中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先行者。

  “轉得快,好世界”,一時成為順德的流行語。改革后產權主體的確立,“解放”了企業,極大地調動了經營者的積極性,同時也“解放”了政府。

  順德實現了“華麗轉身”,大批企業完成轉制后,實現了產權主體多元化,企業走上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道路,極大地激活了企業的生機和活力,由此催生出一大批優秀企業:美的、碧桂園、格蘭仕等著名企業在這輪改革中脫胎換骨、迅速崛起。

  “這場綜合配套改革,使順德順利突圍,順德的‘二次創業’獲得巨大成功。”何勁和感慨地說,“企業產權改革是順德對改革的一大貢獻。”

  記者旁白:政企不分,政府不好做,企業做不好。政府扮演“大老板”的直接后果是:有限收益,無限責任。順德的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并不是響應誰號召的“政治行動”,而是順德人敏銳地察覺到了盛極一時的“三個為主”模式背后的體制性危機。這是一次順德人自我加壓式的“自我革命”。正是這一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了順德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問題。

  “靚女先嫁”風波

  順德產權改革時“靚女先嫁”所引起的“華寶風波”,把順德推上了火山口。“華寶轉制”成為產權改革闖越“雷區”時踩響的最大一顆地雷,震動了全中國。

  “當時告狀信已經告到中央了。”時任省委書記秘書的陳建華回憶說,“我都看過一些,有的說‘又一個沒有國有企業的縣’;有的說‘上面領導帶頭搞資本主義’;有人提出,‘對順德現象不能掉以輕心’。”

  姓“社”姓“資”的爭議、“國有資產流失”的責難、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帽子……順德產權改革引起軒然大波,巨大的壓力超過現在人們的想象。

  “順德產權改革成為順德當時關心人最多、震動面最大、觸動思想最深、步子最大的事件。”馮潤勝這樣評價。

  “靚女”是順德人對妙齡女子的一種稱呼,在當時順德企業產權改革時,被用來形容好企業。順德決策者認為,企業轉制好比女兒出嫁,你拿效益不好的“丑女”去嫁,肯定沒有好婆家,而應把“青春靚麗”的靚女先嫁了。

  于是,當時順德的主政者,面對不少企業存在“虛盈實虧”的狀況,決定要在一些國有、集體企業經營狀況還好的時候“賣”個好價錢——不能等靚女成了“老女”“丑女”再嫁。

  華寶空調廠當時就是一個“靚女”。

  華寶的崛起曾是順德的奇跡。旗下擁有12家企業的廣東華寶集團,前身是靠順德縣經濟發展總公司借款5萬元起步,發展到資產數十億的企業集團。1989年華寶旗下的工廠制造出國內第一臺分體式空調,1992年空調產值達10億元,華寶集團成為順德3000多家工業企業的“大哥大”。1993年華寶產值達20億元,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空調第一品牌。

  1993年6月,華寶集團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順德市政府間接占股74.96%。同時,也發行了內部職工股。華寶的未來,被各方面看好,第一“靚女”地位為多方公認。有人以溢價一倍以上的價格買到了企業發行的內部股,大家都在坐等企業上市發財。

  順德企業產權改革,面對國企、集體企業職工社會保障以及銀行債務,最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是,錢從哪里來?解決錢從哪里來,就要變現。

  在“靚女先嫁”策略下,順德想為“華寶”找一個好“婆家”,將持有的股權變為現金。

  經過多方物色、談判,順德政府部門選定了香港蜆殼電器,促成華寶與其聯姻。1993年11月22日,雙方正式簽約,嫁了“靚女”給港商,順德政府用6.44億股權換12.88億元真金白銀,雙方皆大歡喜。

  可是,這一“嫁”,卻釀成了沸沸揚揚、震動上下的“華寶風波”。蜜月期剛過,一個個痛苦便接踵而至。

  有股東、職工擔心港商控股后企業“說話不算數”,自己辛辛苦苦掙的血汗錢、買的股票變成廢紙,開始為“爭取權利”四處告狀;港商的一些管理理念也與原職工有沖突;港商的一些措施觸動了一些利益格局,動了一些人的“奶酪”……各種復雜因素交織,造成多方面強烈反彈。

  有說“把靚女嫁了,剩下老女丑女”的,有說“把國有企業賣光搞光”的……“華寶轉制”還被個別教授在課堂上拿來當做“國有流失”的案例進行教學。媒體也加入其中,風波越來越大……

  樹欲靜,而風不止。1994年11月10日,港商迫于壓力主動提出分手,香港“蜆殼電器”發布公告,解除與“華寶”的合約。華寶最終與港商“離婚”,雙方還差12天才滿一周年的“婚姻”解體,這樁順德企業轉制中唯一的“涉外婚姻”宣告結束。

  “華寶轉制”期間,順德市負責同志不止一次會議開到深更半夜。時任市委書記的陳用志有一個多月失眠。他說,“當時有人提出一定要把我搞臭,要讓我在全市做檢討。省里也專門派檢查組來順德調查我的問題,查了3個月,最后得出的結論,一是華寶轉制我不用承擔責任,二是沒有經濟問題,這個結論現在還有一份保存在我家里。”

  雖然短短不足一年時間,“嫁出去”再回到了娘家的“華寶”已不是“靚女”了,元氣大傷,成了“剩女”。

  時間就是金錢,市場如同戰場。后來又幾經波折的第一空調品牌華寶,一再錯過機遇,與市場漸行漸遠,如今早已不知蹤影。

  有人說,“華寶”成了“公私之辨”的“犧牲品”。后來有參與者揶揄:產權改革這樣大的事,如果不出風波,反倒不正常了。

  順德產權制度改革從一開始就遇到了重重阻力。對此,順德“不埋怨,不停步”,頂住了巨大的壓力。

  在順德第一輪產權制度改革中,國營和集體企業只保留56%,當時外部壓力很大,最后省里提出把順德國營和集體企業的比例提高到62%。廣東省委還就順德改革向中央作了說明,事情最終得以解決。

  此后,關于順德產權改革的爭論一直困擾著這片土地。直到1997年9月18日,黨的十五大勝利閉幕,順德改革才一錘定音。

  1997年11月,《人民日報》連續刊發三篇關于順德綜合改革的系列報道,向全國推廣順德產權改革的經驗。報道認為順德走出一條非特區的改革探索之路,算是對順德綜合改革的爭論畫上句號。

  “這是順德人最為春風得意的時間。1992年到1997年這5年,順德頂著壓力,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順德被稱作‘廣東四小虎’之一的虎威這時才真正出來了,并一躍成為‘虎首’。”何勁和這樣說,順德很興奮,很快就組織了“97’順德名優產品北京博覽會”,還在北京飯店舉辦了“順德品牌發展高峰論壇”。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經濟日報》當時的總編輯艾豐的發言,他一開頭就很激情地說,‘有的地方本應該出大批名牌,可是我們沒有看到名牌出來;有的地方你看不出他能出名牌,卻出了這么多名牌。這個地方就是順德。’21年過去了,我對這句話記得特別清楚。”何勁和說。

  記者旁白:看歷史,越久遠才能越清晰。順德在全國率先開創的企業“轉制”之舉,為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探路的樣本價值愈加凸顯。順德頂“大帽”、冒“風波”,認準了的義無反顧地干,敢擔當,只唯實,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輝煌。

  一個小鄉鎮 兩個500強

  在中國,提起“美的”與“碧桂園”,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若提起北滘鎮,則知者甚少。

  而26年前,碧桂園與美的這兩個今天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正是順德北滘鎮政府辦起來的鄉鎮集體企業。

  冬日的暖陽下,站在北滘鎮碧桂路碧桂園集團總部大樓上望向西南,大約兩公里,一棟直插天際的別致建筑若隱若現,那是同樣位于北滘鎮美的大道上的美的總部大樓,這兩家企業總部都是北滘地標。

  “沒有上世紀90年代順德那場企業產權改革,八成不會有今天的碧桂園與美的,沒有這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無論是北滘或是順德,今天都一定會失色很多。”何勁和、沈涌等人分析說。

  順德當年的產權改革,也不是政府號令一下各地齊步走的,不少鄉鎮都有疑慮,熱情不高,觀望等待。

  “對完全競爭性企業,政府早退股早好,企業早改革早好。”時任鎮委書記歐祥賢當時就有這樣的“眼界”,實屬難得。作為順德改制試點鎮的北滘率先啟動,1995年全鎮61家企業全部成功轉制。

  “北滘鎮大部分鄉鎮企業家對改革充滿期待,何享健、楊國強是其中積極性最高的兩位。”時任北滘經濟發展總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周冠雄回憶說。

  何享健是北滘經濟發展總公司董事,也是美的創始人。北滘鎮經濟發展總公司是鎮政府全資控股的企業,它又同時控股50家鎮里的鄉鎮企業。當時的北滘,已經以“風扇城”聞名于外。何享健掌管美的,是北滘鎮經濟發展總公司控股的50家鎮屬集體企業之一。

  1992年8月,何享健與馮潤勝、馬繼章3人曾去韓國考察。他們一路交流碰撞,對比中國企業和韓國企業,3人得出一個共識,充分競爭性的國有企業如果不改革,企業負盈、政府負虧,總有一天要出大問題。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跟當地領導講。政府去直接管企業發展,這么多企業,沒有健全完善的管理系統,就管不住。我跟北滘鎮政府、當時的順德市政府都講過,希望改革。”何享健說,“產權改革時,家電業競爭最激烈,企業的薪酬制度自己都做不了主,怎樣管理,怎樣留住人才?比如我要提升管理團隊的待遇,把調整薪酬的方案報上去,原來是10萬元、8萬元年薪,后來要調到三四十萬元,上面不同意。鎮上說,你一個保安隊長的工資,比我公安分局的局長工資還高。”何享健曾多次這樣表達自己的觀點。

  北滘先行,美的先試。1992年美的參加順德第一批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并成為全國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鄉鎮企業。當時,最受全國關注的,是美的作為全國首家鄉鎮集體企業,股改時“人人有份”,鎮政府公務員和美的內部員工都分配到了一定比例的認購憑證。

  但不少人對股改仍有憂慮,認為政府和美的管理層有攤派任務之嫌,希望快速變現。當時深圳市場的股票大漲,一些外地人跑來北滘收購美的股票認購證,部分本地人索性高價賣出,換來了一輛輛摩托車,一夜間,美的工廠內停車場摩托車爆棚。

  一輛摩托車在當時的價格并不便宜,大約10000元,相當于一名美的一線工人10個月的工資收入。30多年后,也有美的老員工在憶及當時場景時說,“何總逼著我們發了一次財”。

  但事后證明,真正“發大財”的,是沒有賣掉認購證的“堅定派”。1993年11月12日,美的成為中國第一家鄉鎮企業改制后的上市公司。“粵美的A”在深交所上市,收盤價19.85元。

  改制加快了美的的發展,從一個只有幾百名員工的風扇廠,1990年的產值1億元,到1995年產值已達到22億元。2017年,美的實現銷售超過2300億元,成為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唯一一家中國家電企業。

  碧桂園也是北滘經濟發展總公司控股的集體企業。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的創業歷程更是幾經波折,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折,正是順德改革中的“轉制”。

  上世紀90年代初,房地產投資浪潮席卷全國各地。1991年12月28日,順德北滘鎮政府屬下的北滘經濟發展總公司和另外兩家公司,合組順德三禾物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位于北滘近番禺地界、廣珠公路南側的碧江及三桂管理區的一片1500畝的土地,項目位于碧江村、三桂村,取名“碧桂園”。

  然而1993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破裂,國家全面實施房地產宏觀調控,受此影響,碧桂園首期銷售困難。兩家合作公司根據政策及自身困難狀況退出項目,資金鏈斷掉,項目面臨重大危機。剩下的北滘經濟發展總公司也欲將碧桂園項目轉讓。然而,當時無一家企業愿意冒險接盤。

  也正是此時,北滘作為順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試點正加速推進。楊國強審時度勢,認為項目依然大有可為,主動參與到順德企業改制的第一波大潮中,聯手北滘建筑工程公司四名股東共同接盤。

  1993年9月,順德北滘鎮政府與楊國強等五位股東簽署第一份轉制協議,北滘建筑工程公司順利轉制為民營企業。

  楊國強等率領團隊從此走上自主發展的道路,風雨兼程26載,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引領者之一。2016年碧桂園實現銷售3088億元,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成為全國地產老三。

  “沒有這次改制,一個鄉鎮的小小建筑公司,不知早被雨打風吹到哪里去了。”多位了解背景的順德干部這樣向記者表述。

  記者旁白:站在105國道順德容奇大橋上極目望去,一江兩岸仍是順德家電產業重鎮,而當年的眾多家電“明星”們大多已風光不再。改革發展伴隨著成功也同樣免不了有失敗。然而,也只有堅持不懈深化改革,才能贏得更加光明的未來。

  “自我革命”探路“大部制”

  “可怕”的順德人,在改革開放中還干了一件大事:先于“轉制”,順德進行了“大膽”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那場被媒體稱為“大部制”改革先聲的順德實踐,震動于內,靜觀于遠,輻射周邊。只不過,震波沒有像產權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引起“震蕩”,而這并不影響其同樣深遠的歷史價值。

  1992年1月29日,鄧小平考察離開后,順德縣委馬上召開內部會議,討論順德如何“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2月24日至27日,廣東省委召開工作會議,落實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將順德作為全省的綜合改革試點,希望順德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趕超亞洲“四小龍”方面,在全省先行一步。3月26日,國務院批準順德撤縣建市。

  喜事連連。順德人稱為“三喜臨門”,改革發展,熱情高漲。

  如何“先行”?順德市委在3月底召開的一次常委會上形成共識:“摸著石頭過河”,先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起步,為廣東先行先試,闖出一條新路。

  為什么從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切入?其時,順德經濟一馬當先,而要更上層樓,行政管理體制對生產力發展的不適應已經暴露,表現出了諸多弊端。

  “廟”多、“關卡”多,中間層次多,人浮于事,辦事效率低……“機關病”嚴重。如農口有7個涉農機構,分別是市委的農委、市政府的農辦,還同時下設有農林局、水產畜牧局、綠委辦、糖辦、飼料辦等,一條蔗、一棵樹都有三四個部門管,被戲稱“七龍亂農”。

  順德痛下決心,抓住“轉變職能”這個牛鼻子,進行一場撤廟、搬神、摘烏紗的“自我革命”。機構的撤、并、去、留,以提高管理水平、行政效率為導向,以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導向,需要改什么機構,就改什么機構。

  1992年5月,順德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啟動,以加強黨的領導為原則,采取“不分黨委部門或政府部門,一律按工作性質、職能考慮撤并”;依據“同類合并、另起爐灶、保留強化、轉性分離”等四項原則,實施順德有史以來力度最大、涉及面最深的機構“撤并建手術”。

  5月5日,幾乎是“第一刀”,順德市委、市政府決定撤銷市建委,調整國土局,設立市規劃國土局和市政建設局。

  “這是一項難度最大,‘摸老虎屁股的改革’。原來一個基建工程從立項、報建,到開始施工,要蓋11個公章,一般需要漫長的3個月時間。”時任順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的楊肖英介紹說,此項改革的目的,是適應撤縣建市后城鄉一體化的需要,強化規劃職能,減少人為障礙,加快審批辦證的速度。改革后,同樣的工程立項審批,一個月之內就能“搞掂”。

  順德的這項“手術”歷時10個月零8天,至1993年3月13日,市委辦、市政府辦兩個辦公室合并,全市行政體制的“大部制”改革告一段落。

  順德市委辦、市政府辦合并,實行一套人馬、兩個牌子。市委農委改稱市委農村工作部,市政府農辦及其下設各局(辦)一起改為市農業發展局,市委農村工作部與市農業發展局實行兩個牌子、一套人馬,“七龍亂農”變“一龍治農”。

  改革的結果是,全市的56個黨政機構,精簡為29個,其中政府部門為23個。撤掉了27個部、辦、委、局;各部門的內設機構,精簡了125個;臨時機構撤掉了近100個。改革前在編人員為1235人,改革后減為897人,精簡了338人。

  “那時沒有提‘大部制’,但也是真正傷筋動骨啊!”何勁和回憶說,“我當時剛到1991年才新成立的旅游局當辦公室主任,才兩年多,旅游局就同其他20多個局委辦一起砍掉了,真的是革了自己的命。因為是轉變職能,必然要對一些部門的職權進行重新配置,而這樣的權力再分配,無異于從既得利益的單位和部門身上‘割肉’。”

  但這次改革,曾令很多人擔心的“大地震”,在順德并沒有發生,這幾乎不可想象。為什么?

  一個重要原因是,順德搭起了“抗震棚”——通過保留待遇等多種路徑,較好地處理了分流人員的福利待遇。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順德人的開放觀念與敢為精神,當時分流的許多干部“下海”經商。

  但這場“震中”在順德的“地震”,順德相對平靜,卻震怒了“左鄰右舍”,特別是有些上級部門。

  “順德的行政體制改革,可以說是‘傷’的是自己身體,順德人自己忍受住了,但卻‘疼’在別人心上。”有知情人說。

  盡管在改革中,對減少的機構,順德采取了“一套人馬,兩塊或三塊牌子,繼續保留原有的50多個公章”的做法,并規定了原有公章的使用原則,“對上不對下,對外不對內”,方便對上、對外聯系工作。但由于上下不對口,上面一些部門的人來,在順德找不到下級部門,心里氣不順。“當時改革轟動很大,市里的壓力也很大。”楊肖英回憶說。

  “先上車,后買票”。順德順利完成“小政府、大服務、大部制”行政機構改革后,1993年10月,《順德市機構改革方案》獲廣東省委、省政府同意。一些上級對口部門才慢慢接受了在順德找不到“腿兒”的現實。

  2002年5月13日,中編辦在順德調研行政體制改革情況后,決定將順德列為全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

  2009年9月,順德主動“請纓”,作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驗區,繼續深化“大部制”、簡政強鎮等改革,打出一套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行政體制的“組合拳”。

  ……

  不用揚鞭自奮蹄。與國家力量推動的特區發展有所不同,順德的改革發展自始至終帶有濃厚的“草根”氣息,通過一次次自我變革,完成了一次次的自我提升。

  結 語

  起初,“可怕”是用于驚嘆順德人創新出來的經濟奇跡;后來,其“可怕”之處已經不再是指經濟,而是其背后隱藏著的順德人的精神和文化力量。

  如今的順德,正因這種“可怕”、可愛迸發出勃勃生機。最新數據顯示,總人口281萬的順德,8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17年實現生產總值3080億元,同比增長8.5%,綜合實力連續六年蟬聯全國市轄區百強第一位。順德還匯聚了近10萬家各類企業,擁有家用電器、機械裝備兩大超2000億元級的產業集群。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總能先行一步的順德,今天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對標新發展理念,以解決仍然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突破口,鼓滿風帆再出發。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建軍

(責任編輯:何欣)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亚洲日本韩国不卡中文字幕 |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欧美激情 | 亚洲欧美日韩v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少妇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