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2月19日電題:從“看春晚”到“演春晚”——全國社區網絡春晚背后的百姓需求之變
新華社記者 李勁峰
講述百姓故事、匯聚社區文化的第七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大年初二晚在湖北衛視等電視、廣播、網絡平臺同步展播,受到全國社區居民的追捧。已成為社區居民“嘉年華”的全國社區網絡春晚,見證著基層群眾從熱衷于“看春晚”到“演春晚”的轉變。
社區網絡春晚節目都是居民講述老百姓的故事。由四川眉山旭光社區選送的小品《假如我是村長》,講述村委會主任選舉期間老村長希望挖山開礦辦廠,帶領村民快速致富;大學生村官卻希望發展生態農業,保住綠水青山。新老兩代村干部的理念沖突,加上演員詼諧表演,讓現場觀眾歡笑陣陣,引人深思。
今年全國社區網絡春晚的20多個節目中,群口相聲《鄰里之間》講述社區種菜、遛狗、停車等矛盾的化解,展示社區孩子如何繼承傳統文化,從小修身養性……一系列樸素無華的文藝節目,既展示各地特色,又充滿生活氣息。
這臺低成本、小制作的春晚,受到全國各地社區居民的普遍歡迎。七屆社區網絡春晚,由最初2000多個社區參與,發展到2萬多個社區,參演居民超過25萬余人;點擊收看人數由1500萬人次增加到3億多人次。
吉林省吉林市鑫基業社區“80后”黨總支書記劉青,大年初二晚在家電視機前一邊收看全國社區網絡春晚,一邊通過微信視頻與社區居民交流這些文藝節目對社區今后開展文化活動的啟示:“社區網絡春晚有感情、接地氣,不僅社區居民愛看,也是指導社區如何開展文化活動的風向標。”
“社區網絡春晚受到追捧,也是對社區文化的重新定義。”已連續4年執導全國社區網絡春晚的湖北衛視副總監朱新農說,老百姓將自己的生活經歷搬上舞臺,加上一定專業包裝,節目創意與質量完全不輸于專業表演團隊。
“舉辦社區網絡春晚,初衷是在全國各地社區之間建立一個文藝交流平臺,沒想到逐步演變為全國各地廣泛參與的社區嘉年華。”全國社區網絡春晚發起方之一、百步亭社區管委會主任王波說,有的社區居民堅持連續多年報送節目,在這個平臺上展示自我才藝與社區文化,樂在其中。
寧夏石嘴山市長勝社區一群平均年齡55歲的大媽們,曾在全國社區網絡春晚中表演民樂芭蕾《紅舞鞋》。長勝社區居民張巾夫說,她們準備了大半年,每天堅持形體訓練,“有的姐妹腳趾甲掉了都在堅持,就為在全國舞臺上完美呈現。”
張巾夫說,過去文藝活動有限,所以每年春節一家老小圍在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但現在生活富裕了,大家不僅依舊喜歡看春晚,也更想在春晚這個全國舞臺上展示自己,表達自我,讓更多人能認識、認可自己。
武漢市社科院研究員黃紅云說,類似全國社區網絡春晚等民間春晚的高關注度、廣參與度,表明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自我展示和價值體現渴望越來越強烈。這也要求職能部門更多開展“文化下基層”等傳統活動外,還要搭建更多基層文化展示舞臺,讓群眾來展示自我、表達感受與心聲。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