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交通強國,您如何理解交通強國這個概念?
朱丹: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部分提出“建設交通強國”,這意味著建設交通強國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率先突破的領域。交通強國建好了,創新型國家建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有了戰略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凝心聚力、不辱使命,充分發揮了先行官作用,實現了交通運輸發展由“總體緩解”向“基本適應”的重大躍升,為我國由交通運輸大國向交通運輸強國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中,以往我國鐵路發展相對薄弱的環節——高鐵,在這5年間強勢崛起,迅速開啟了“貼地飛行”時代,并且駛出國門,成為國家最閃亮的名片。高鐵穩步發展,并得到國人點贊,得益于中國鐵路的自主創新實力,抓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才邁出了高鐵強國的鏗鏘步伐。
以鐵四院為例,自上世紀90年代起,鐵四院就結合工程實踐,開展科研課題研究208項,累計投入1.7億元,先后申報高鐵專利300多項,主持或參與制定42項規范和標準。
黨的十九大為交通強國建設發出了動員令,既令人振奮,又讓我們交通人深感責任重大。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就是要按照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發展目標,將交通強國的內涵從工程建設轉向管理服務,從規模速度轉向質量效益,使工程建設更加集約化、運營管理更加智能化、運輸服務更加人性化。
記者:我們需要靠什么來實現交通強國目標?
朱丹: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互聯網、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率先發力。不創新,必然要落后。只有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才能換道超車、迎頭趕上,在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征程中實現由“跟跑”向“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為此,我們要立足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行業發展需要,拓寬視野,迎難而上,從國家宏觀政策新部署中認識科技創新的緊迫性,從城鎮化發展新形勢中研判科技創新的方向,從企業所處的科技地位中認清自身短板;要結合市場、重點突出,強化協同創新、綜合創新,突出“大交通”理念,完善和升級既有技術體系,努力攻關新興技術領域,全面增強企業核心科技實力。
特別是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綜合交通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誰掌握了綜合交通的規劃設計技術誰就搶占了先機。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和裝配式建筑等新型產業也在不斷發展,綠色、防澇、排污等環保產業將更受重視,發展潛力巨大。
按照“滿足不同功能,提升既有能力,加強維護服務”的要求,我們要對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水運等區域交通規劃技術進行系統深化研究,形成綜合交通規劃成套技術,同時加大對磁浮、跨座式單軌、有軌電車等新型軌道交通的技術研究和儲備力度,探索地下空間開發規劃及城市疏解技術,打造“碼頭+物流園+鐵路專用線”設計成套技術體系,在高端橋梁設計、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水工港口領域等新型業務方面,加強基礎應用研究,提升品牌影響力。
建設交通強國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要支撐,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增強發展后勁的必由之路,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領域。面對良好的發展形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主動作為,找準方向,深入扎實推進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奮發有為,當好先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齊 慧)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