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探訪香港好人

2017年06月08日 11:01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新華社香港6月7日電 題:探訪香港好人

  新華社記者郜婕

  香港到處都有好人,有的從內地到香港打拼多年,艱難扎根后不忘幫扶窮人、回饋社會;有的創業成功后捐出億萬財富,書寫慈善傳奇;有的人到中年決定“海歸”并扎根內地,嘗試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培育祖國下一代。

  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尋訪這些香港好人,可以從他們迥異的人生軌跡中看出相似的奉獻熱忱,也折射出香港與內地的血肉聯系。

  免費派飯的“愛心飯堂”老板

  香港深水埗區有一家餐館頗有名氣,人稱“愛心飯堂”。2011年起,這家餐館與社會團體合作,定期向露宿者、獨居老人、殘障人士等免費派飯。如今“愛心飯堂”派飯規模已由最初每月1次、每次幾十份,發展到每星期4次、合計上千份。

  “愛心飯堂”老板陳灼明(右一)和義工在飯店準備派發的盒飯(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秦晴攝

  “愛心飯堂”老板陳灼明(右一)和義工在飯店準備派發的盒飯(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秦晴攝

  “愛心飯堂”老板陳灼明,人稱“明哥”,從內地來香港近40年,從打工做廚師到自己當老板,屢次生意難以為繼,都在熱心人士幫助下渡過難關。用他的話說:“這些年,社會力量幫我們生存下來,我們也要回饋社會。”

  5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六,記者來到陳灼明的餐館,首先注意到門上標明的營業時間與眾不同:下午4時30分就結束營業。這一安排顯然是為準備傍晚派飯預留時間。“今天比較忙,總共要派400份飯,”陳灼明告訴記者,“其中200份給附近兩個屋邨的獨居長者,需要義工挨家挨戶送上門。還有200份給周邊的無家可歸者,他們在那邊天橋下等。”

  憑借“愛心飯堂”的善舉,陳灼明近年獲得不少榮譽,包括當選2013年香港“十大正能量代表”,2014年入選“感動香港十大人物”、獲得“愛心獎”嘉許等。他把獲獎看作“學習機會”:“每次去領獎,可以看看身邊的人(其他獲獎者)是怎么做的,跟他們學習,改良自己的做法。”

  陳灼明團隊在上門為獨居長者送飯時,還會留意對方生活中的其他困難,想辦法幫助解決。遇到節假日、強暴雨等政府規定可停工的情況,一些公共服務機構可能暫停服務,“愛心飯堂”卻“年三十也派飯,遇到八號風球(強臺風,按規定可停工停課)也不中斷”。

  記者見到的陳灼明腳踩棕色塑料拖鞋,衣袖磨得起球破洞,發白的牛仔褲后面一個磨破的口袋底露出黑色皮夾一角。他笑稱,自己打拼多年,“60多歲了還是沒賺到錢,主要因為心軟——小時候吃過苦,后來看到別人沒飯吃就想幫他們”。在他看來,做慈善不僅需要愛心,還要可持續。下一步,他打算探索社會服務企業自負盈虧的發展模式,爭取讓“愛心飯堂”服務點延伸到香港其他幾個基層市民集中的區域。

  賣房捐校的“中國百校之父”

  香港企業家田家炳的名字,內地教育界都不陌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田家炳在全國范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前左)在家中接待內地田家炳中學校長訪港團(2016年11月攝)。 新華社發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前左)在家中接待內地田家炳中學校長訪港團(2016年11月攝)。新華社發

  田家炳1919年生于廣東大埔,不到16歲輟學從商,后輾轉越南、印尼等地創業,1959年移居香港開辦工廠,成為香港化工行業領軍人物。1982年,已是億萬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財產,成立公益基金會,主要捐助教育事業。

  作為慈善家,田家炳最為人稱道的事跡在于“賣房捐校”。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后,田氏企業和基金會收入受到影響。田家炳為兌現捐款承諾,變賣住了近40年的別墅,所得款項全部用于資助內地幾十所學校,自己則租房至今。

  如今已是98歲高齡的田家炳通過其基金會間接接受記者采訪,談及這段往事時自稱“無殼蝸牛”,卻表示“從不介意”。他說,教育是關系國家強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樹人大業,資助教育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產生的效益遠大于把財富留給個人。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中)在內蒙古武川縣田家炳中學更名慶典后與同學合影(2007年10月攝)。 新華社發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中)在內蒙古武川縣田家炳中學更名慶典后與同學合影(2007年10月攝)。新華社發

  田家炳幾十年持續支持教育事業的善舉贏得廣泛贊譽。他在香港獲得過“感動香港十大人物”、“愛心獎”等獎項,被授予香港特區政府最高榮譽大紫荊勛章。全國范圍內,他獲80多個市縣授予榮譽市民稱號,獲數十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院士頭銜或聘為榮譽教授。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還在1994年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

  扎根河南救助殘孤的海歸姐弟

  蔡懿慧、蔡克穎姐弟出生于香港,隨家人移居北美20多年后,放棄各自在美國和加拿大不錯的工作,回到香港創辦慈善基金會,致力于幫助內地殘孤兒童。按照蔡懿慧的說法:“香港回歸祖國后不久,我們就 回流 了,希望把國外比較流行的孤兒家庭寄養模式引入內地,讓殘孤兒童在有更多關愛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經過在內地多座城市考察,蔡懿慧和蔡克穎2003年開始與河南省洛陽市兒童福利院合作,啟動“再生父母寄養計劃”,在當地為殘障孤兒尋找合適的寄養家庭。蔡克穎說,這一計劃開展第一年總共為11名殘孤兒童找到寄養家庭,“這些孩子進入正常的家庭環境,得到寄養父母持續、專注的關愛,康復進展明顯”。

  “再生父母寄養計劃”發起人蔡克穎(后左三)及家人與受惠青少年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再生父母寄養計劃”發起人蔡克穎(后左三)及家人與受惠青少年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基金會不僅為寄養家庭提供資助,還為殘孤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特殊教育,并定期進行家訪,邀請專業人士為寄養家長提供培訓。為此,蔡克穎長期在香港和洛陽兩地奔走,更于2009年舉家移居洛陽,至今已有8年。這期間,“再生父母寄養計劃”幫助的殘孤兒童數以百計,2014年在香港獲得“愛心獎”。

  日前,趁姐弟倆每年難得在香港停留幾天的機會,記者與他們見面,聽他們介紹這一計劃的愿景。蔡懿慧說,她希望這一計劃能夠讓受助兒童不僅不因身處困境而失去自信和希望,還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具有國際觀,今后成為社會棟梁,對國家可以有貢獻”。

  香港好人精神在延續

  探訪香港好人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奉獻熱忱正感染著更多的人:“愛心飯堂”每周會收到大量義工參與派飯活動的申請,其中包括還在上幼兒園的兒童;黑龍江省雞西市田家炳中學校長高艷秋說,她的學生以田家炳為榜樣,“田老先生就是我們學校的校風塑造者”;蔡懿慧和蔡克穎說,一些曾受他們幫助的殘孤如今長大成人,也投身于兒童福利機構……

  多年參與香港“愛心獎”評審的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對新華社記者說:“香港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在世界各類慈善指標中都名列前茅……我相信愛心有乘數效應,受到感染力的愛心會更有力量。”

  (原標題:探訪香港好人)

(責任編輯:秦爽)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亚洲第一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 香蕉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丁香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乱理伦片中文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字幕高清 |